“南桃北柳”联姻遭遇“门第槛”——津门小伙苏州寻爱引发一个有趣话题

江南时报 20060621 十卷048页

■姚萍娟

本报讯(记者 姚萍娟)  



    天津杨柳青出版社的小伙子梁博,为了爱情来到苏州。为了谋个生计,他在十全街开了一家杨柳青画店。



    杨柳青是产自津门本土,享誉全球的民间年画画种。而梁博现在的“第二故乡”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年代久远,丝毫不逊于天津杨柳青。



    没想到,他的无意之举,引出了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杨柳青和桃花坞能否像梁博爱情那样津苏联姻呢?“南桃北柳”“资源重组”就能重现走进寻常百姓家往日辉煌吗?



    年轻的梁博在为这些问题困惑,而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守望者们,也在反思这些问题。



    “南桃北柳”遭遇联姻难



    梁博从天津杨柳青出版社辞职的时候,有点义无反顾,因为他已经决定到苏州来了,那里有他心爱的姑娘。



    梁博当时没有意识到,他从杨柳青年画的故乡跑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故乡,除了爱情离自己更近之外,艺术追求上还有什么契机。直到他想在苏州著名的旅游休闲一条街——十全街上开一家“南桃北柳”年画店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巧合,似乎冥冥中注定的缘分。



    他的杨柳青画店开业近两个月来,生意并不理想,但他想坚持一年看看自己的创业选择是否正确。如今,除了来自高额房租的压力之外,他又被年画的市场销路难住了。



    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明代中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清雍正、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年产百万张以上行销全国各地,甚至传入了南洋、日本等地,苏州桃花坞成为我国南方的年画中心。天津杨柳青年画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题材感人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与北方杨柳青年画相互辉映,世称“南桃北柳”。



    梁博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他说在天津杨柳青出版社工作的那段时间,出版社里的前辈们对“南桃”代表作一团和气、门神等木刻年画推崇备至,而出版社里收集了大量的杨柳青年画精品之作,这些都让他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梁博来到苏州的时候,他首先想到了开一家杨柳青画社。他打算与桃花坞木刻年画联姻,开一家“南桃北柳”年画店。当然,杨柳青年画进货渠道比较通畅,梁博的朋友在天津可以帮他组织到货源,而在地产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进货渠道上,他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梁博通过各方打听,来到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打算进一批年画,得到的答复是,这里的年画至少每张要卖五六百元。一听此价,梁博立马打了退堂鼓。他说,在他的店里,最贵的杨柳青年画才八百元,最便宜的不过一百多元。他觉得桃花坞木刻年画贵得离谱,这笔亏本买卖不能做。



    现在,在梁博的店里,不仅有杨柳青年画,还有北方剪纸、泥人张彩塑,甚至还有渭塘珍珠和冰箱贴。梁博说,这家店每天做的生意至少要达到300元才能保本,凡是可能赚上点钱的东西,他都拿一点在店里卖。尽管“北柳”独木难撑,但总还实现了他的一些想法。



    “南桃”与“北柳”相生相克



    苏州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长钱锦华可能是最早关注梁博的人之一。2006年3月底,杨柳青画店在十全街落户不久,钱锦华就去踏访过这家小店。他认为,杨柳青画店落脚苏州,有可能遭遇水土不服的局面。道理很简单,南橘北枳,北方人认可的年画是杨柳青,南方人喜欢的年画是桃花坞,这是由特定的地域文化习惯形成的。如果梁博的画店不开在苏州,生意可能会好一些,而开在苏州,开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起源地,前景就很难说了。



    在梁博看来,“南桃北柳”本是民俗文化的产物,是适应老百姓节庆需求而诞生、发展起来的民间文化艺术,只要有平民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市场空间。他觉得,开设杨柳青画店的初衷是一种把“南桃北柳”联姻起来的美好想法,实施起来应该问题不大。谁想到,这个设想在“南桃”的高价面前,显得太不实际了。



    梁博始终认为,他卖的杨柳青年画价格不能太高,一定要让普通的老百姓能买得起。他说,在天津,逢年过节,人们图个喜庆,都会在家里挂幅年画,走亲访友,带幅年画上门,因此杨柳青年画在北方城市相当受欢迎。当然,这跟杨柳青年画的较低的价格也有关系。一般印刷品的年画最受老年人喜受,每张才两三元。而手绘、装裱好的年画,也只有上百元。“让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也是杨柳青年画的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博说。



    苏州土著居民陈先生说,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家家户户过年挂春联、贴门神年画的风俗必不可少,那时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街头小摊随处可见。文革至今,桃花坞木刻年画好像一夜之间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了。现在在他的想象中,一张桃花坞木刻年画应该不会高于10元钱吧。



    其实,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门市部里,最便宜的木刻年画也得上百元,这里的标价也许是苏州市场上比较低的价格了。



    钱锦华说,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身价与杨柳青年画的价格其实相差不大。只是消费它的对象产生了很大的转移。桃花坞木刻年画源于城市,受到封建社会市民的喜欢。传统的“南桃”以表现苏州阊门繁华、市井风情为主,它是城市风貌的写真,历史上也受到小市民阶层的喜爱。天津杨柳青年画带有典型农耕社会的痕迹,重年味,大红大绿,突出节庆气氛,受到农户的喜爱。两者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是以民俗为特色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南桃北柳”的消费层次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方市民阶层依然保留着对年画低价消费的习惯,杨柳青年画的群众基础还比较扎实。而在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大有“洗尽铅华”之势,它受到吴门画派淡雅之风影响,年味淡了,经过艺术化加工以后,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装饰品登堂入室,身价随之而涨。



    既要政府重视,又要民间有市



    “为什么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天津,很多人买杨柳青年画,而政府并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而在苏州,很少有人买桃花坞木刻年画,但政府花了大力气保护它。”梁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眼睛里充满了不解。



    钱锦华肯定地说:“不管是桃花坞木刻年画,还是杨柳青年画,几十年以后都不可能普及。要保持他们的生命力,还在于政府对其加大保护力度。抢救这些民间文化,必须有人去继承、传承它们,这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他解释说,“南桃北柳”作为市民艺术,从一开始就被定位在低端艺术品的位置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经从大众消费转入了精品消费的市场角色。今后它们作为一个小门类的艺术品,也许会受到一些爱好者的关注。不过,在众多的艺术消费中,由于现代人可接受的东西太多了,“南桃北柳”重新回到家家户户节庆必需品的高普及率时代,已不太现实。



    “但是,这并不是政府不采取保护措施的理由。苏州市政府之所以花大力气对桃花坞木刻年画进行保护,重要的原因是它承载着苏州千百年来的民俗文化精髓。这是一件抢救性的工作,年画社资金有限,也要投入进去,因为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苏州工艺美院一位版画家发表见解说,木版年画凝结着中国雕版印刷和民间绘画的成就,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从上世纪初境况就日渐衰落,解放以后虽然有所恢复,近几十年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十年动乱的破坏,木版年画几乎处于人亡艺绝的状态。原来“家家皆会点染,户户都善丹青”的天津杨柳青,虽然现在在发展旅游的驱动下建立了民俗街,看起来十余家画店数量颇多,但真正按传统作法坚持木版刻印的只有霍氏兄弟开设的玉成画店,其他几乎都改成丝网印制的现代工艺了。苏州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传人仅有房志达老人受聘于苏州工艺美院,至今已是七十开外的高龄了,青年人都不愿再干这一行业。不少桃花坞年画清代精品被国外的博物馆收藏,在日本艺坛上曾受桃花坞年画影响的浮世绘至今仍享有很高的地位,但中国的桃花坞年画已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了。



    他说,在重视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认识到其价值和重要性,破除视民间艺术为低俗落后的陈腐偏见。年画是附属于节令民俗的艺术,它会随着对传统民俗节日的提倡而获得再生的机遇。社会发展生活提高更需要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发达国家的圣诞节可以达到举国狂欢的地步,圣诞老人的造型,一些圣经传说的艺术形象,圣诞树的布置,甚至红绿白的圣诞色到处点缀着环境,为什么我们传统的大红春联、民间花灯、富有民族特色的门画和节令画、玲珑剔透的剪纸就不能发展呢?何况在现代美术史上民间年画和剪纸还曾对中国现代版画及装潢艺术的民族化起过重要的借鉴作用。



    基于保护和利用的出发点,苏州工艺美院的这名版画家和梁博、钱锦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保护“南桃北柳”,尽量不要做表面文章。政府重视、民间有市、后继有人,是目前最可行的保护与发展之道。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