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刚:木雕易朽艺术不朽

城市商报 20160507 A第02版

■赵晏池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大抵的意思就是追随内心的信念,不迷失于盲流之间。这也是笔者当时遇见木雕造像收藏家吴小刚,最深刻的感受。吴小刚收藏木雕造像二十余年,但这一门类在今天国内的收藏圈,依旧属于清寡之“地”。当石刻造像、金铜造像被炒得日渐火热,木雕造像却似乎鸦雀无声。但纵观国际艺术品收藏市场,它们却是成了至高无上的珍宝,现今所见最早的木雕佛像汉代立佛,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内,被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发现,成了见证中国“丝绸之路”的瑰宝之一。
  正是国内木雕佛像收藏领域相对的贫瘠,吴小刚从当初的痴迷收藏到今日为其著书、开办专业民间博物馆,才显得尤为珍贵。

  □商报记者赵晏池

  微说佛雕

  佛雕艺术在中国是一门非常古老的人物雕刻,南北朝时期佛雕艺术迅速崛起并发展,成为一种深入民间、非常广泛、具有中国特色的佛雕文化。它使我联想起苏州玄妙观三清殿那足可以与龙门石窟奉先寺中卢舍那佛雕像比肩的三尊道教尊神,真难想象八百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完成如此巨形的佛像雕塑的。这些供奉于名山古刹的大佛雕像对于参观者来说仅仅是饱了眼福就擦肩而过了。
  真正与我们可以亲密接触的佛雕作品,是可以陈设于案头清赏于手中的小件佛像雕刻。在平常收藏中碰到的此类藏品,各种材质都有,特别得到雕刻艺人的青睐。
  佛雕小件的原材料来源广泛易于雕刻,供艺人发挥的空间很大。在艺术品市场看到心仪的佛雕尽可以请一尊回去,或置安于雅舍或佩戴于腕项。俗云“男戴观音女戴佛”,自信为之能祈福避灾,道是心中有佛保平安,我倒认为这不是迷信。如果将之作为书房案头清供,一个人独坐时,点上一支奇楠,烟云掩映中不妨学一学如来释迦,半闭双目打坐作冥想内思,亦如佛说的“求取心中的宁静”。无论居室陋与雅有佛在就有一方梵境在,无论春和景明还是霜高秋深有此意境,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闲敲棋子手谈楚汉。忘却世间一切烦恼与案牍劳形,好像都在给世人一种精神上以平和心态处世与追求洁净无尘之境界的暗示。
  闲来盘点一下旧藏,发现竟有十好几件佛雕,雕工材质良莠不齐,把它们集中起来照了一张“合家欢”,到也“微”为大观。佛雕神仙会真是别有一种趣味。论个头最大的是一尊用海南黄花梨雕成的达摩祖师像,高38厘米,雕工非常精细颇具佛爷之精气神。达摩又称菩提达摩,被奉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有一苇渡江、卓锡少林、达摩面壁等佛教故事。若自报家门则还有:观音、弥勒、济公、罗汉。布袋和尚不知算不算佛,如果像传说中所称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之一,那么这位五代后梁高僧也可以跻身佛门的。然或许从北宋开始世人就将布袋和尚与弥勒佛混为一谈了。若论雕刻材料则有:海黄、越黄、黄杨、和田玉、寿山石、白瓷、青金石等。比较喜欢的有一尊黄杨木雕罗汉像,其五官、神态、衣褶、坐姿都十分得体,似能透出罗汉心无旁骛潜身修练的佛门气息。
  仔细看看佛像的雕工,感觉雕刻得好的多为苏州工,苏州佛雕久负盛名,相传技艺得传于唐代佛塑圣手杨惠之。苏州橄榄核雕刻在全国首屈一指,常见题材诸如“十八罗汉”占了半壁江山。另外如和田玉、翡翠、玛瑙等雕刻中,观音、佛公都是不可或缺的题材。笔者曾在苏州千灯镇一座寺庙内见到一尊颇为巨大的翡翠如来卧佛,用如此珍贵的玉石雕刻如此巨大的佛像,并不多见。而苏州古代石刻艺术博物馆内收藏的宋代武康石雕罗汉坐像更是全国罕见,武康石的硬度与花岗岩相差无几,其雕刻难度比之石灰岩大多了。它不是一尊两尊而是成系列的,每尊足有一米多高。这些在佛阇莲花座上打坐的武康石佛像,虽然佛头全部残缺不全,但是每尊佛像服饰各不相同,衣褶垂宕自然,由其姿态来看仍然能给人以一种端庄凝重的佛门气象。从雕塑造型看亦颇具北宋年间苏州工匠的超神斧艺。对照再看手头的这些小件佛雕,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真所谓:山刹大佛经眼过,寻佛有道仰佛雕。 (邱景衡)

  ●第一家古代木雕造像博物馆

  驱车来到吴江苑坪社区,走过一座小桥,“万缘堂古代木雕艺术博物馆”几个大字在雪白的墙面上显得格外醒目。博物馆于去年正式开办,成为中国第一家专项古代木雕造像博物馆。占地四亩的博物馆原本是一片厂房,举目远眺,除了增添一些山石游鱼,博物馆依旧是天然去修饰的模样,但正是这样素雅的色调,却无意中给博物馆一种别样气质,既有欲说还休的动人,又带几分简洁的禅意。
  博物馆分为三部分,为佛教馆、道教馆和综合馆,陈列着200多件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木雕佛像,诸如千手观音、垂袍观音,还有紫阳真人、关公、汉钟离等人物木雕,品类多样,大小不一。刚踏入馆内,面对典雅凝重的“众佛”,不由肃然起敬,内心获得一股平静的力量。
  木雕佛像保存非常不易,加之年代久远,馆内的民间古代木雕造像大多略有损坏,但却不妨整体传达出的气蕴。秉承着“重内在”的原则,博物馆从木造像的摆放到射灯照射的角度,这些细节都颇为用心,不输公立博物馆的水准。
  因为免费对大众开放,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维护需要吴小刚大量的投入。不过他却无怨无悔,他坦言,木雕造像不仅是被忽视的小众收藏,更是国人文化的传承。

  ●艺术论坛上大名鼎鼎的“豆腐兄”

  收藏界对吴小刚的名字也许会陌生,但说起他“家常豆腐777”的网名,可就声名远播了:原来他就是那位豆腐兄!吴小刚很早就是雅昌论坛雕刻造像版块的版主,当初这里曾火得发烫,国内喜爱收藏木雕造像的朋友纷纷汇聚于此,相互切磋交流。虽然这些年网络论坛没有当初那样红火,但吴小刚开馆的消息还是引得众多朋友关注,时常有人慕名而来,看看这些珍贵的宝贝。
  从曾经的兴趣爱好,到深入其中并且为之着迷,吴小刚早就成了这个圈里的行家,收藏家。不过,在这点上,在木雕造像收藏鉴别上能有今天的一番能耐,吴小刚收藏之初也交上了几十万的“学费”。他是个心态极好的人,那些赝品全都留在自己手里,时不时也看上两眼。他说,就是要多看赝品,才能总结出经验来。
  因为在圈里的名声越来越大,国外的拍卖公司也开始发来图片,找吴小刚鉴定木雕造像。吴小刚说,对于这个门类的鉴定,一般从图片上就能辨知一二。他说,鉴定要素,除了看包浆皮壳,重要的是雕刻风格,艺术水准,还有就是造像的服饰等。他说,从造像里就能看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观。

  ●收藏缘于对奶奶的情感

  40多岁的吴小刚留着长发,身上有一种不羁与洒脱,这也许就是二十多年木雕造像收藏赋予他的气质。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吴小刚把爷爷奶奶的旧物也悉心安置,当做展示的一部分。说起奶奶,吴小刚把她当做自己收藏上的“引路人”。老人吃斋念佛40多年,从小跟着老人生活的他自然对于佛祖有了一定的敬畏。从小跟着老人信佛,才有了如今的“惜佛”。
  真正与木雕造像结缘,是在1994年的时候。那时他无意间得到一尊楠木观音像,就是在与佛像对视之间,吴小刚内心突然有了莫名的顿悟。兴许是佛像激发出了儿时对于奶奶长久相伴的情感,“观佛”成为他日后收藏木雕造像的“必修课”,虽不言不语,却能参透一切。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作为一个地道的绍兴人,他最终却在吴江开办了博物馆。吴小刚说,这一切都源于十多年前人生的一次转变。当时恰逢国企转制改革,他借着父亲传下来的机械手艺来到了吴江,盘下一家濒临倒闭的机械厂。想来吴江是吴小刚的福地,机械厂的事业干得风生水起,他从此定居吴江,而厂里赚来的钱也成了他收藏佛造像的“基金”。
  如今收藏倒成了吴小刚的主业,偶尔割爱几件心仪的藏品,就能盘活博物馆的运营,也能继续添置更好的藏品。加之爱收藏的好友不断光顾,品赏艺术珍品,“豆腐先生”的收藏人生很是充实。

  ●木雕造像的艺术价值很高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小众收藏里能坚守如此之久?吴小刚的目的很简单:为了传承。其实很多人可能对于“造像”的概念还都很模糊。木雕造像作为造像中的一类,它因宗教而生,承载着人们的信仰,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吴小刚说,从宗教的角度来说,这些造像受过香火,寄托信念,它被赋予的精神意义比一般的艺术品很多。
  再看木雕造像的传承历史。现存最早的木雕造像可追溯到汉代,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也与佛教东渐的顺序完全同步——新疆、河西走廊、西安周边,进而遍及全国各地。在历史沿革中,木雕造像从寺庙遍及民间,与祖先文化,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民间图腾文化相交融,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木雕佛像出现最多的地方,却是外国博物馆。纵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几乎都藏有中国古代木雕造像。比如大英博物馆藏“十一面千手观音菩萨立像”,美国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藏“释迦牟尼佛坐像”。据吴小刚说,国外的收藏机构不会轻易把唐宋的木雕造像放上拍卖。2012年巴黎佳士得被艾斯肯纳齐用902.5万欧元拍下的那件作品,因其腿和后背被修补得很面目全非,才愿意拿出来拍卖。中国的宋代木雕造像一直都是国外大型博物馆的“必争之物”,绝不会轻易拱手相让。
  很大一个原因是,早期的木雕佛像保存到今天很不容易。
  吴小刚认为中国佛雕造像艺术水准很高,而且不同区域流派也使得木雕造像彰显出丰富多彩的面貌,闽工、江浙工、京工、山西工等各具风采。
  虽然各有千秋,但在吴小刚眼里,唯有精通艺术、文化、历史、雕刻,才能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精品木雕造像。除了看雕工,更重要的看味道:“有很多宋元的木雕鼻子眼睛都模糊了,但那份气蕴和味道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他喜欢与佛像对视的原因之一。
  既然开了民间博物馆,木雕佛造像就是终生的事业了。吴小刚如今不仅收藏,还研究着佛像的修复技艺,在这个领域一直坚持下去,他怡然自乐。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