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多少传统技艺己走远?

江南时报 20060616 十卷025页

■杨春红、许倩

失传之忧逼近民间技艺



    现年已60多岁的于剑清老人从17岁开始师从自己的父亲学习裱画,至今一直从事着裱画,看着自己年事已高,两代人的手艺无人继承,于剑清很是着急。他儿次奔走呼吁,希望能够让自家的东西继续传下去,然而应者瘳瘳。

    于老介绍说,中国裱画分扬裱(扬州)和苏裱(苏州),相对于扬裱的浓妆鲜艳,苏裱的淡雅清新更突出苏州水墨城市的特色。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苏裱曾红极一时,从事苏裱工作的人有七、八十人主多,而且还有许多人愿意拜师学艺。但后来好多人并没有坚持下来,纷纷改行,到现在只剩下七八个人还在继续坚持着这门手艺。只是这些人都上了年纪,而且都各自在家,有的还能做做,有的已经不做了。“现在如果不及时保护,再过几年,等我们这些老人走了,裱画这门艺术也就没了。”

    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介绍说,苏州的民间艺术经历了一个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解放以前,苏州的手工艺都是以作坊的形式存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苏州把分散的艺人进行集中,成立了民间手工芝的企业,生产力不断提高,手工艺也得到了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市场经济波的冲击下,随着一些手工艺工厂的倒闭,许多艺人又进入到了—个分散的状态中。

    以前我们曾经拥有的—些东西现在已经看不见了。

    宋锦:是苏州生产的具有宋代风格的织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

    羊毛地毯:苏州生产地毯始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又创造出了苏州园林式地毯。其精湛的工艺以及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曾在世界地毯市场上独树一帜。

    天鹅绒挂毯:是苏州在20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技术。苏州天鹅绒挂毯原由苏州织锦长生产,最多时年产超过一百万条。

    花烛:苏南地区民间举行婚典时,新郎新娘要燃点花烛拜堂成亲,被称为花烛夫妻。花烛是苏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品,它由蜡烛和插花两部分组成。

    宝素珠:是民间通过手艺制造的珠子,人们广泛将其应用于演剧化妆、喜庆装饰、服装配套等领域。

    还有蓝印花、金箔、金线、纸墨、剪纸、版刻图书、烟花爆竹、绢花等。

    有一些东西如果不保护也将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消失。如:通草堆花:它是用通草作主要材料制作的工艺品。通草是一种植物,艺人们将其茎髓切成薄片,裱染成各种色彩,按设计好的图稿进行拼接和堆厚,最后成为一副宛似浮雕的装饰画。还有灯彩、装裱、金砖、姜思序堂国画颜料、鸟笼子、仿古钟、仿古青铜器等。



    有市无厂同样尴尬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如苏州昆曲、评弹、古琴、桃花坞木刻年画、吴歌、江南丝竹、民乐、苏绣、宋绵、缂丝、狮龙舞、书法等。在第—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推荐名录中,苏州申报的20多个项目有16个入选。在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江苏省有37项入选,苏州一地就占全省的半壁江山。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苏州不仅将其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苏州”行动计划。市财政还每年安排300万元,为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设立保护专项资金。还建立了民俗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吴门书画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传展示基地。然而,在一些民间技艺被作为遗产保护起来的同时,仍有一些民间的传统技术正面临着有市无厂的尴尬。

    苏州姜氏颜料工艺传人、姜思序第五代掌门人仇庆年,始终如一地热爱着他的国画颜料事业。1944年,21岁的仇庆年进入姜思序堂做学徒,跟随师傅薛庚耀学习了20余年国画颜料制作工艺。去年,仇庆堂将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申报为非物质遗产,今年已经被市里批准收入非物质遗产名录,目前已报送到江苏省。

    提到他研究、制作了多年的国画颜料,曾担任过姜思序堂国画颜料厂技术副厂长的仇庆年很是感慨。与国画颜料打了43年的交道,他深知其中技艺的精深和取材的艰难。由于姜思序堂所生产的国画颜料是由动物、植物、矿物及金、银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必须完全采用纯手工艺和传统的器具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仇庆年告诉记者,在化学颜料普及的今天,尽管传统国画颜料的市场有所局限,价格也相对昂贵,但市场对国画颜料还是有需要的;比如类似清明上河图等名画的临摹、敦煌壁画上颜色的修补,故宫墙面的补色,以及一些画家的特殊之需等。虽然他早已退休在家,仍有许多单位和个人千方百计找到他,求购姜思序堂的国画颜料。  仇庆年还说,他很想找到当年厂里的老技术员,共同创建一个国画颜料小作坊。但由于没有资金支持,加上没有厂房,寻找原料又异常难艰,这一夙愿恐怕一时难以实现。现在,仇庆年还有一项工作工做,就是寻找继承人。经过几年的寻找,他把目光投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相对仇庆年对国画颜料的痴迷,虽然其子女耳濡目染了几十年,但他们也看到了其中的艰苦和市场的局限性,所以仇庆年的儿子和女儿对他的传统技艺并没有太大的热情。

    若干年后,仇庆年打算撰写一本关于国画颜料取材、配方、制作工艺的书。虽然笔端的描述会留给人们一些技术,但那毕竟是刻板的、生硬的。真正的技艺精髓是与多年的实践分不开的。仇庆年仍珍藏着十几个品种的国画颜料样品,由于经常有需求者向他求购,现在他手上的国画颜料已经不多了。虽然他也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但做的都是主色颜料。像滕黄的原材料需取自西双版纳千年滕树的树汁,石青的原料也难以找到,所以像这样的原料不好找的颜料,纵使他有再好的手艺,还是选材上,都远远达不到国画颜料小作坊,但无论是工艺,还是选材上,都远远达不到国画颜料的真正要求。目前像苏州、北京和天津等几家老字画商店仍存有一批国画颜料,这批颜料消费,若想再找齐正宗的国画颜料,恐怕很难。



    技艺“血脉”不能断



    都说苏州是个历史底蕴很深厚的城市,但现在我们能拿得出手的旅游产品有多少?比起曾经的辉煌真是少得可怜。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

    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立对此非常担忧。冯立说,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的东西,现在如果对这些濒临消失的东西还不重视起来,那么这些文化遗产就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消失了。

    如何保护是个问题。冯立认为,到目前为止,苏州还没有一个保护和发展民间艺术的政府机构。苏州的民间工艺很丰富,我们可以分批地对这些遗产进行保护,容易的先保护起来。对于散落于民间的队伍,要组织起来,并加以扶持。

    其实保护民间工艺先前也有人提过,但一直没有拿出切实的保护措施,如何来保护民间工艺,这也是个难题。冯立曾设想,要保护民间工艺,首先要建立一个展示基地,然后再组建民间艺术发展总公司,只有加强民间艺术品的造血机能,才能系统地发展民间工艺。

    冯立还强调说,传统的民间工艺可以不普及,因为不是每个技艺都为大众所需要,但每一项技艺都必须传承下去,哪怕一代只传一个人,绝不能在技艺传承上出现断层,因为这些蕴含着独特技术和文化的东西,—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作为我们这一代要竭尽所能,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对我们的前辈和后代负责。



    市场需求导致浪淘沙



    千百年来,苏州究竟有多少种工艺品流传世间,恐怕无人说得出。但对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技艺的消失,一些内业人士就持另外一种观点。

    苏州工艺美术馆党支部副书记胡进说,苏州工艺品的多少无人能说得清,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几年前,中国曾把工艺品分为24大类、4000多个品种,其中苏州有22大类,3000个品种,当时除了瓷器、陶器和景泰蓝以外,其它的工艺品门类都能在苏州找到,尤其是苏绣、苏扇、裱画等一大批技艺,在国内有很高的地位。近几年来,瓷器和陶器也在苏州出现了。工艺美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后,说其衰落了并不准确,只不过大多数走了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路线。

    目前苏州仍保全了22个门类,仅在工艺博物馆内,就收藏了16个门类的代表作品。当然,其中一些工艺品和技艺的确消失了,有的只剩下 文字资料了,这并非保护不利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比如说通朝堆花,掌握这一技艺的人,不仅要有高深的绘画功底,还要花费大量的经历去云南采制花的草药,然后又要经过剪裁、粘贴、染色等工序,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如此耗时耗力的作品,并不为市场所接受。所以,被时代淘汰也就再所难免了。

    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单存德秘书长说,苏州大部分工艺品是从明朝以来形成的,其中—部分很优秀,但有一部分还算不上优秀,像坊古铜器,原来做得很多,但现在做的不多了,制作技艺也大不如从前了。曾流行一时的灯彩,现在基本无人做了,目前虽然还存在几个年长的灯彩艺人,但技术水平已经很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走马灯、亭台楼阁灯都无法问世了。但一些裱、扎、糊的技术还在,像现在的彩船就延用了彩灯的技艺。

    单秘书长还说,苏州一些传统技术,只掌握在一些年近古稀的老人手里,再不采取措施,5-10年后,如果不做好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一些民间技艺将会就此消失。

    编辑:肖 平 校对:宋 元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