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开处墨花浓——常熟市书法文化现象

江南时报 20060529 十卷009页

■流沙

编者按:”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只有历史,仅有古人。今天的常熟人正以极大的热情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常熟书法文化现象折射出当代常熟人崇尚传统、崇尚文化、谦虚好学、温和淳厚的人文精神,我们期待着常熟书法的繁荣。

    流 沙文  

    现象一:书法“世家”

    “夫唱妇随”、“父女同台”、“三代同堂”、“子承父业”……听起来象是曲艺舞台的轶事,抑或是经商世家的故事,其实这是常熟书坛的佳话。一家人、几代人痴迷并执着于同一门古老艺术,竞相风流。顾文、周宓伉俪争相上“阵”,李谦、陈绚伉俪比冀双飞,陈炳彪、陈未父女同“台”竞技,均双双入选书展或参赛获奖。古镇淼泉街道农户张政英家庭祖孙三代五人同时迷上书法。这样的家庭在常熟不在少数。

    

    现象二:“职业选手”

    每次全国性书法赛事或者书协组织的活动,常熟书协“团队作战”参赛人数动辄在百人以上,仅2005年一年中,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人选、入展全国省市书法展83人次,同样是2005年,常熟市书协有7人成为中国书协会员、16人成为省级会员。迄今为止常熟市书协共有中国书协会员32名,省级书协会员90人,其中国家级书协会员人数居全国之最。



    现象三:“群体发烧”

    在常熟市,书法有一个庞大的创作群体。据了解,常熟市书法家协会目前有虞山镇、新港镇、辛庄镇、海虞镇、古里镇5个乡镇分会,再加上国税局分会、经贸局分会、老干部分会、女画家分会,总数达9个之多。群众书法爱好者更是人才济济,上至白发老人,下至黄毛稚童,社会各阶层习书人数多达6800余名,遍布城区和乡镇社区,热恋书法近乎疯狂。



    常熟书法的“滚雪球”效应



    不论是家庭“专业户”,团队“职业选手”,还是“群体发烧”现象,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书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具有强大的磁性。

    社会和谐,首先是文化的和谐。在常熟,熟悉的,不熟悉的谈起书法,便有说不完的话,于书法还有更多精辟的见解,书法成为人们联系情感的纽带。许多人从旁观者到实践者,从业余到专业,甚至以此为职业,书法队伍如同滚雪球般,越聚越多,成为一个群体,成为一个“军团”。

    “十年磨一剑”,常熟书协的队伍就是在这十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常熟经济飞速发展而得以壮大的。十年前,常熟书协的国家级会员仅三四人,如今人数已增加近十倍。常熟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黄伟农坦言,说到常熟书协的发展,不能不提到言恭达、张浩元和张锡庚。言恭达作为常熟书协的第一任领导,从举办邀请展和学术讲座人手引领书坛创作;现任主席张浩元以书协为家,真抓实干,贴钱做主席,开拓书协工作,带出了一个“军团”;书协副主席张锡庚立足教育,发现培养人才,甘当“人梯”。

    据了解,近年来常熟的书法活动非常火热,队伍整齐,各方面都很积极。尤其是常熟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仅市委常委就有5位担任书协的名誉主席,连苏州市人大主席也乐意加盟。常熟每年要搞20多项不同主题和形式的书法活动。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几百人的年会,总结成绩,交流经验,激励先进,明确方向,政府的四套班子全部莅会。在常熟,书法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出现了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与各社团的一种积极互动。

    在常熟辛庄镇工业园落户的苏州长鸿特种钢有限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得益于向书法文化乞灵,公司董事长姜洁珍女士是地道的广东人,2002年下海来到常熟,凭着“诚信至上”的理念,她把长鸿打造得虎虎有生。在她身上除了常熟市政协委员、常熟市商会副会长的头衔,还有常熟市书法家协会辛庄分会名誉会长的头衔。她说:“其实办企业做生意跟写书法也有相通之处,除了研究市场外更要精益求精,讲究诚信,追求品牌,以质取胜。”象姜洁珍董事长一样热衷并长期支持常熟书协工作的企业家还有很多。

    

    山水塑造了常熟书法的文化晶格



    常熟是文化的沃土。在历史文化的辞典里,常熟赫赫有名,人文荟萃。兴东吴文教的先驱虞仲、孔门“十哲”之一“南方夫子”言偃、唐代草圣张,旭、“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清代两朝帝师翁同龢、“清四家”之一王石谷等一大批历史人物均出自常熟。

    常熟有着融山、水、城、园的自然环境。十里虞山半麓入城,七弦琴川穿城而过,雅园幽巷点缀其间,山、水、城、园交相辉映。

    山凸现的是阳刚,水呈现的是阴柔,所以在常熟人的性格里,有山的沉稳,有水的灵秀,有外柔内刚、含而不露的人文气度,这些与常熟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融山融水的自然环境是极其吻合的,多种艺术流派并存的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

    常熟自古以来一直是艺术的重镇,历史上虞山琴派、虞山印派、虞山画派……流派分呈,各领风骚。常熟的书学之风更是兴盛不衰,延绵不绝,代有传人。书如其人,常熟人因崇尚读书而彻悟,因专注诗文而凝炼,因通晓音律而高古,自然、高雅、清逸成了常熟书法的基本风格。

    当代常熟书坛同样薪火相传,人才辈出。常熟市书法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现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的书法融碑通帖,既有碑的劲健,又有帖的灵动,刚柔相济,特别是他的行草,既秉承了虞山书风自然、高雅、清逸,又推陈出新,个人风格强烈;现任常熟书协主席张浩元,军旅出身,铁划银勾中,个性使然;老书法家冯景耀奇抽而不失儒雅;张锡庚、黄伟农、包尉冬等为代表的中青年书法家典雅灵秀中散发出浓郁的江南味道。常熟书协顾问、现年84岁的老书法家归之春一生专注书画,精篆刻,所著《石鼓文年代考之管见》、《石鼓文书法的误区》等论文,在书坛和学术界影响广泛,堪称后学典范。虞山琴派的新一代传人朱晞、马一超亦琴亦书……还有很多人诗书画印俱佳,更有在书画之余著书立说的,足见他们的字外功夫也十分了得。

    常熟的书法艺术总体上可以用几个字概括,一曰“书风正”,即以传统为宗,强调从传统入,从传统出,路子正。二曰“书卷气浓”,作品个性风格流美韵逸,生动典雅,特别是行草书有着明显的江南文化特征。三曰“精品多”,无论是国展、中青展还是正书作品展、楹联展等,常熟书协的作品“弹无虚发”入选、入展和获奖的都不在少数。近几年,常熟的书法艺术开始朝着更多元的发展方向,常熟书法的繁荣指日可待。





^^  书法筑起了常熟城市的文化高地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文化,常熟城市文化中最有特色的非书法莫属,请看下面一组记录:



    2004

    首届“梦兰杯”常熟市青少年书法六赛

    常熟——义乌书法联展

    首届“博物馆杯”常熟少儿书画大赛

    常熟市少儿百人现场书法大赛

    首届常熟青年书法大赛



    2005

    首届常熟尚湖国际文化节“咏尚湖”书法展

    常熟理工学院首届书法篆刻专业毕业作品展,先后在常熟、苏州、张家港三地展出,并在各专业报刊上作了专题报道,引起书法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常熟“共产党风采”书法展

    第二届“博物馆杯”少儿书画大赛

    第二届常熟青年书法大赛

    张锡庚赴美书法个展(美国洛杉矶)

    配合常熟美术馆落成,举办常熟市书画提名展

    “流水琴川”青年10展



    2006

    第三届常熟青年书法木赛

    第三届“博物馆杯”常熟少儿书画大赛

    首届常熟全国书协会员 作品展

    常熟书画院赴香港举办“常熟书画精品展”

    “雅集虞山"12人青年书法邀请展

    江苏省书画院院长(美术馆馆长)作品展

    常熟书画院与上海《书法》杂志联合举行“全国青年书法百强”评选活动

    常熟书画院举办“全国百家名家邀请展”

    常熟书画院举办“全国小品书法邀请展”

    与常州、徐州、1举办“二十年再相会”三市书法联展



    2005-2006

    常熟相继成立虞山镇、海虞镇、国税局等近十个书法分会,书法事业的发展在常熟遍地开花、如火如荼。

    常熟书画院每隔两月举办一次书画观摩展

    这是记录2004年至2006年间常熟书坛的大事。常熟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浩元说,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观众很重要。相声不景气,昆曲“曲高和寡”,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缺乏观众。而书法在常熟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从者如云,观者如云,喜爱书法艺术的观众一呼百应。近年来常熟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场馆的建设,先后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翁同龢纪念馆、古琴艺术馆、美术馆、影城,一大批农村特色场馆等文化设施也相继落成,其中书画展场馆的建成更是为常熟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书协可以此为依托推出名人邀请展、精品联展和开展群众性的书法活动,以此开阔视野,提高欣赏和创作水平。张浩元认为,常熟有一支高水准的专业创作队伍,这是常熟书法走向更高层次的坚实基础,让更多的人接受更高层次的艺术教育、艺术欣赏,书法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书法于文化传承的意义不言而喻。常熟书画院院长张锡庚认为,书法与其他艺术触类旁通,书法体现了一个更高层面的文化,常熟书坛近年来的成绩,凸现出常熟人的文化底蕴和眼界,外界人不再小看常熟人。常熟文联副主席陶玉霖说,常熟人历代重视文化,过去的常熟人再苦再穷不忘读书,借钱送子上学的现象很普遍,正是这种崇尚文化的精神,常熟文化艺术得以发展、提升和空前繁荣。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伟林认为,以书法艺术教育人、感染人、陶冶人,这是一种很高雅的行为,民众乐于接受。在常熟出现的这种书坛与民众的互动现象,皆因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和敬畏,因而执着和痴迷。推动文化艺术,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民众自己。

    书法正在成为常熟城市文化一道迷人的风景,成为常。熟城市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