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擦亮苏扇招牌?

苏州日报 20160805 A第03版

■姚永强



  苏扇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苏州重要工艺门类,苏扇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苏州雅扇”。
  近两年来,西北街及其周边地区逐渐发展成为苏扇的集散地,从而为苏扇流通和交易提供了一个有力支撑,行业的集聚效应也为苏扇品牌传播提供了必要的渠道。然而,苏扇市场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品牌价值不高,制扇艺人的技艺断档、后继乏人等问题却依然存在,制约着苏扇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擦亮苏扇这块金字招牌,则成为所有制扇、爱扇人共同思考的话题。

  集聚效应催生苏扇之街

  两三年时间,苏州西北街已经成长为当之无愧的“苏扇一条街”。一公里范围内,汇集了苏州檀香扇厂门市部、文进扇庄、香洲扇坊、祥韵檀香扇公司等20余家苏扇门店。1998年,文进扇庄落户西北街成为第二家扇庄,与之为伴的只有对面的苏州檀香扇厂门市部。据文进扇庄合伙人凌东回忆,刚开始进驻西北街时,稀稀落落两三家扇庄形不成气候。但是从2013年开始,西北街上的扇庄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据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扇专业委员会会长邢伟中分析,这些扇庄以苏州檀香扇厂为中心,辐散开去,互相助力,从而形成集聚效应。此外,西北街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北寺塔等景点,是绝佳的旅游集散地,游客、商户汇聚一堂,带来了包括苏扇在内的苏作工艺品销售一片大好的局面。凌东称,文进扇庄一年销售的高中低档扇子合计达5000多把,除了实用性,苏扇的艺术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玩家的认可。
  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邢伟中表示,苏扇的发展受到市场的牵制,市场越景气,同质化现象越严重,经典的技艺与内容少有人恢复,在模仿中循环,形成了恶性竞争,从而导致品牌价值的集体沦陷。
  随着苏扇一条街的形成,大量外地劣质扇子的流入对苏扇市场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西北街一位扇庄老板说:“由于历史原因,原来苏州扇厂的师傅远赴安徽广德、浙江安吉等地传授制扇技艺,这些产竹要地如今都成为红火的制扇基地。一些上档次的苏扇被引进苏州市场,大量低档次的扇制品也随之流入,使得苏扇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无形中降低了苏扇品牌的信任度。据介绍,除了低质苏扇充斥市场外,还有机制苏扇的冲击。在这种态势下,苏扇品牌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工匠精神引领苏扇制作

  苏扇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青睐,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以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坚持不懈地追求极致完美。
  “一把团扇完全依古法仿制,需要二十多道工序。”著名团扇制作艺人蔡念群一边慢条斯理地用宋锦为扇子包边,一边阐述着工匠精神对于制扇行业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对制扇艺人的素质提出高要求,专注、执着、坚守、耐心等,工匠们打造苏扇的过程,也是不断打磨自己精神的过程。”
  苏扇作为经典,并不是简单模仿就可以复制的,纯手工的精力投入、漫长的原料等待、从业人员的负增长,都限制了苏扇的大规模生产。
  独特的人文内涵及复杂工艺决定了苏扇“纯手工”的特质,制扇大师王健说,一把纯正的苏扇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完成,不是量化生产所能比拟的。
  此外,苏工之美在于讲究。按照古法,一把收藏级别的苏扇对材料有着极高的要求,其扇骨所用的竹子在产地、节气、生长期等方面都有要求,处理后的竹子更需要静置8年以上,才能成为制作的原料。要是仓促了事,就会引发开裂、发霉等不稳定因素。
  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在漫长中等待结果,据粗略统计,全苏州的制扇人不到200名。制扇的过程并不如执扇文雅,需要用到各类刀具,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与脑力活。王健从艺35年来,收了12位徒弟,数量十分“可观”。但年青一代的继承情况却是每况愈下。邢伟中的另一个身份是苏州如意檀香扇厂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他说厂里接纳过不少毕业实习的大中专学生,但实习结束后,几乎没有学生愿意留下。
  苏州凌云扇厂是苏州现存规模较大的苏扇生产厂商之一,负责人盛春告诉记者,厂内共有近六十名员工,但岗位上的工艺师都不是苏州本地人,而且多年来也没有苏州人愿意进厂学习苏扇的制作技艺。尽管喜欢苏扇的人越来越多,但它的传承更需要以人为本,从而带动工艺、技术与品牌的全面发展。

  文化自觉共铸苏扇品牌

  苏扇的红火并不是一个持续性的现象,它也曾面临断代的危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桃花坞扇庄、苏州扇厂的改制,苏扇的发展一度进入了低谷,直到2005年开始才因为市场回暖而逐渐恢复。近年来,与苏扇相关的手艺人、经营者、藏家都在为保护苏扇品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获取市场信息与反馈,苏扇手艺人主动扛起苏扇品牌的推广义务。2006年,王健参加“上海扇艺术博览会展览”时,曾看到参观者排队购买其作品的盛况,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的“消夏成扇展”也大获成功。“每天展览的时候都有很多人围观,我也会在现场向大家详细介绍有关苏扇的制作、使用、鉴赏、收藏等事项,让大家重新认识苏扇的品牌价值。”近一年的时间里,王健都在筹备他的新书《如是清凉》,一方面是对自身阶段性的总结和对苏扇新工艺的记录,另一方面是对苏扇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在他看来,参展、出书是做大苏扇品牌的必由之路。2010年首发的《怀袖雅物》是一部详细记载苏扇的大书,全面展现了明清以降苏州折扇在材质、造型、雕刻技艺、扇面艺术上的全貌。
  苏州人除了为苏扇著书立说之外,举办各类扇展也成为一种时尚。2010年举办的“吴下清风——苏州折扇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一百多把折扇聚集一堂,集晚清以来至当代苏扇之精品。提供此次展览作品的是苏州香洲扇坊的主人张良,他数十年来致力于苏扇工艺的传承和发掘、研究以及普及工作,收藏了许多名家折扇作品,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此外,出于对苏扇的推崇与热爱,张良还建立了民营苏州苏扇博物馆。
  随着苏扇日渐红火,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苏扇专业委员会也在2015年应运而生,首任会长邢伟中表示此平台将帮助制扇艺人找到组织,提供多种信息与服务,以实现制扇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苏扇品牌的弘扬。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