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写意·苏州”双年展

苏州日报 20161223 A第11版

■平子

  □苏报记者 平子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苏州市文广新局主办,苏州国画院、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苏州美术馆承办的“写意·苏州”(人物篇)中国画双年展,12月20日—28日在苏州美术馆举办。现场共展出143件中国画作品,其中102件为通过全国征稿、评选而产生的入选作品(包括可同时获得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资格的20件优秀作品),以及特邀参展的41件著名艺术家作品,共同表现新时代美好的“写意”特征。
  此次展览的举办,也标志着“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系列的起航。
  本次展览是苏州文化艺术界的盛宴,在规模层次上都创造了苏州中国画展览的新高度,也搭建了苏州中国画进军全国性展览的平台,吸引社会各界及艺术家深度关注和研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主任李伟等出席了开幕式。
  在此,苏报特邀相关人员,对这一展览作一解读。

  以“双年展”形式提升影响力

  谈到为什么选择“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时,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说,这种形式已有近百年历史,其影响力和扩散度趋于全球化,展览注重主题性,从局部的、专题性的策展理念开始介入,逐渐渗透到其它文化层面,从而不断提升展览的精神理念和影响力,以区别于其它传统展览内容的宽泛和名称表达的狭隘,更具有学术探讨的专注度和深层艺术命题的社会化演绎,可看作对某个艺术文化力量的衡量标尺。近几十年,极具国际影响度的双年展层出不穷,产生了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精粹,比如威尼斯双年展、古巴哈瓦那双年展、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双年展、里昂双年展、佛罗伦萨双年展、沙迦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
  刘佳说,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北京国际双年展自2003年起连续成功举办六届,被誉为“当代国际绘画雕塑的中国支点”。可见,双年展这种展览形式具有跨越民族、意识形态、信仰等文化特征,甚至已开始跨越艺术文化生物链,成为全球性事件,其影响度开始左右国际艺术的走向,这些都是本次展览选择双年展这个展览形式的原因。
  “之所以将双年展的主题定为‘写意·苏州’,其实是对苏州这座历久弥新的伟大城市的一次致敬。”刘佳解释,苏州与“写意”有着不解之缘:苏州的历史是“写意”
  的,2500多年的悠悠岁月涤荡了多少爱恨情仇,洗净了无数铅华浮生,直至今日依然为我们口口传诵,细细诉说古往今来的繁华与文艺的孤高;苏州的园林是“写意”的,人文精神凝固在亭台湖石中历久弥新,“雅集”的余音演绎着文化的新寓意新旋律;苏州的生活是“写意”的,是新旧生活方式的融合,新旧行为方式的和谐,新老苏州人的颔首相携,快慢节奏的共融,苏州话中的“写意”,饱含生活的舒适感。
  “这次双年展对于‘写意·苏州’的诠释不是绘画技法的表象传达,而是对新时期苏州生活状态的内在表达,是超越了绘画的文化享受和探究,更是新苏州对于‘写意’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刘佳如是说。

  “写意·苏州”展将是系列展

  此次双年展,是“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的首届活动。
  苏州自古画家辈出,发轫于明代的“吴门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形成了明代中后期主流的绘画风格和艺术主张,代表了中国明代绘画史的最高峰。
  苏州当代书画融吴门画派笔墨意趣、现代城市生活新象于一体,逐渐形成“新吴门画派”的风格,通过一系列“走出去”“请进来”的美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新吴门画派”在国内外的影响,扩大美誉度,也激励着“新吴门画派”继承发扬,推陈出新。
  作为苏州美术创作的重要力量,苏州国画院在通过举办“新吴门画派走进山东”的同时,也策划了一系列“请进来”的艺术展览,其中包括首届“写意·苏州”(人物篇)
  中国画双年展。
  业界认为,这一双年展的举办,将更好地宣传苏州文化,打造苏州文化品牌,为苏州的中国画画家提供一个参与全国中国画艺术创作的高平台,推动我市中国画创作研究进入全国中国画艺术创作的第一方阵,加强和全国其他绘画流派的交流,进一步打造高水平、深学术、大影响的“新吴门画派”。
  这次双年展以邀请全国名家大师作品和评选优秀作品相结合的模式筹备进行,还邀请了名家大师亲临苏州交流写生。
  双年展的首次举办,无异于一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盛宴,激烈的碰撞激发火花,在平静的苏州艺坛激荡涟漪,必将对新时期苏州中国画思维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带来新思潮新人才新画面。
  “双年展的举办是系列性的,以后我们还会持续进行山水和花鸟主题的双年展,希望能通过此类大规模的展览交流,给苏州本地美术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刘佳说:“第一个方面是苏州的美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希望他们可以在双年展中获益;第二个方面是苏州本地的艺术收藏和理论研究,期待能够更上层楼,开拓视界;第三个方面是苏州百姓,这样的盛会是他们很好的美学享受,是一场文化饕餮。”
  “写意·苏州”(人物篇)中国画双年展开幕式上,许江教授以《三返写意赴苏州》为题,饱含激情地发表了讲话,对“写意”和“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在此,特刊登他的讲话全文(见右),以飨读者。

  三返写意赴苏州

  □许江

  苏州不仅是一座文化古城,而且是当今绘画艺术的活跃之城;不仅是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景之城,而且是中国画、油画甚至当代艺术的创新之城。
  今年,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姑苏。第一次是五月初夏雨霏霏的时节,中国油画学会与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美术馆一道,延请全国的艺术家和画家会聚苏州,召开以“写意油画”为主要讲论命题的研讨会。继去年组织“江南如画”全国油画大展之后,研讨会围绕“江南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江南近代中国油画”“写意之意——东方绘画的自信”等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讨论。
  第二次是盛夏八月,首届苏州文献展在几个不同的园林和展馆中同时展出,作品既追溯千年姑苏的文化踪影,又切入八十年前“吴中文献展”的第一手史料,抚今追昔,形成富有特色的今古现场、叩古追意的展览特色。
  今天是我第三次叩访姑苏,参加“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的开幕。“写意·苏州”不仅写姑苏人物,而且强调以写意之笔来开江南文化之神,用吴门绘画的生活来开今日中国意笔的新生面。
  我的三次来访,三次活动均为写意而发。“意”是心上之音,这个音既不纯在客观对象处,也不纯在自我意识之中;既非技艺之技的必然延伸,也非技近乎道之道的别称。“意”是中国人艺行内涵中最活跃、最丰沛的解释性和想象性的因素。《文心雕龙》有言:“目既往还,心亦吐纳。”那眼光如飞矢,从观看的对象处回返,心灵也随之吐纳生机。这种眼目与心灵的契合即是“意”。王维《终南别业》诗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不竭的探寻到了行无可行之时,如何进入一种绝然的坐忘而云开云起,这种道断回转、绝处逢春也是“意”。而如此之“意”,却又恍兮惚兮,难以捕捉,唯在中国式文字的书写挥洒之中,唯在中国绘画笔墨运行的同时,方能体会“意”的生成,方能把握“意”的洞见。所以,“写意”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类型,更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方式、一种精神。我想:这正是苏州一年三展均在“写意”之上来絪緼绘画的创新、追蹑古城诗意的重要原因。
  张继《枫桥夜泊》诗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夜半钟声既是辽阔天宇的钟鸣,又是家园远乡的呼唤。这钟声正是“意”的写照。但这个“意”的鸣响,必须在月落霜天的跋涉中,必须在江枫渔火的寂寞求索中,必须在愁眠独对的幽渺孤独之中。习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开幕讲话中着重谈文化自信,写意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这种文化自信。我们不断地回返写意,就是要不断地回返中国艺术的这个精神根源,从那里把抓生的活的生气,以创造我们这个伟大复兴时代的绘画高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