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史迹书法孤本——王珣祠堂及伯远帖

苏州日报 20060418 九卷036页

■董寿琪

□董寿琪

    虎丘能赢得“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是经千百年来历代人士共同开拓的结果。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便是王珣。

    王珣(公元350-401年),字元琳,系出山东“琅琊王氏”。其祖父王导是东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曾辅弼元、明、成三帝,是真正的三朝元老。琅琊王氏不但是豪门之一,而且是大书法家辈出的艺术世家,以王羲之、献之父子两人最为著名。王珣论辈分是王羲之的族侄,历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令等,以才学文章著称于世,当然也擅书法。《宣和书谱》称王导、王洽、王珣兄弟:“三世以能书称”。

    东晋时,佛教传播之势日炽,在士族地主、富商中,舍宅为寺蔚然成风。司徒王珣和弟司空王珉曾在虎丘剑池东西两侧营建别墅。东晋咸和二年(327年),王珣昆仲舍宅为东、西两寺,名“虎丘山寺”,蔚为壮观,堪称东南一大名刹。高僧竺道生及梁僧憨憨,都在寺驻息,并因此留下了“生公讲台”、“千人座”、“憨憨泉”等有关传说和胜迹。这些胜迹成为今日游览虎丘时必到的景点。到了唐代,因避讳太祖李虎之名,改称“武丘”,寺名改为“武丘报恩寺”。可惜会昌年间,武宗毁佛,武丘报恩寺和天下寺庙一样同遭毁灭。历史沧桑。宋时又建寺于山上,称“云岩禅寺”。清康熙年间改为“虎阜禅寺”。除了寺庙外,历代还多有景观建设,全山愈益幽美绝伦,亭台楼阁,依山起伏,轩馆园榭,抹金叠翠。但给游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古塔出林杪,青山藏寺中”的寺包山独特风貌。白居易为此写下诗句“入门见藏山”、“山在寺中心”。可见自唐代开始,虎丘便以寺中藏山闻名于世。再说王珣昆仲史迹。当年东西寺毁灭后,后人除了在山上重建新寺外,还分别在山下兴建了东山庙(王珣祠堂)和西山庙,以纪念王珣、王珉这两位开发虎丘胜迹有功的先人。王珣祠堂亦称短簿祠。因王珣身材短小,又曾为主簿,人们便戏称他为“短主簿”。古人多有称颂,如汪琬诗云:“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陈鹏年诗云:“春风再扫生公是石,落照仍衔短簿祠。”可见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王珣的书法也值得大书一笔。其《伯远帖》,北宋时曾入内府,后逸出流落民间,曾为董其昌、安岐收藏。乾隆十一年,弘历得到此帖后,喜悦万分,于是又移来宫中原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把三件稀世珍品一并收藏在温室(养心殿西侧的书房)中,叹为“千古墨妙,珠璧相联”,并亲自撰文提出易温室之名为三希堂。第二年(乾隆十二年),他又命大学士梁诗正从内府庋藏的历代法书中精选了魏晋到明末的三百四十件佳作,由高手镌刻成三十二册的大型丛帖。因其中包括《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件墨宝,因此命名为《三希堂法帖》(简称),三希堂遂声名远播,尤为书画界所熟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形式来看,这三件珍品均是尺牍,也就是三封普通的私人书信。但“二王”真迹世已无存,经历代学者、鉴赏家研究、考证,认为现存《快雪时晴帖》、《中秋帖》都是后人摹写的副本,惟有《伯远帖》存世。此帖也是东晋名书法家流传至今的唯一手迹,堪称海内孤本。千余年来,王珣舍宅为寺,开辟虎丘最初景观的事迹已载入苏州园林发展史册,他因《伯远帖》而在书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现在《伯远帖》作为国家级的文物,赫然藏于国家最大的博物馆中,然而短簿祠却早已毁于兵火,今人在其遗址上建设了一座盆景园———万景山庄。徜徉其中,追溯历史,总觉似乎少了一些什么。

    笔者曾于十年前撰文呼吁,要重视王珣在虎丘的历史地位,恢复其遗迹。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开拓现代文化的今天,对于珍贵遗迹的保护与建设应该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