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桥畔有个画家村

姑苏晚报 20060808 11卷003页

■凌逢治

画家村,这个似乎游离于主流社会边缘的艺术家自由聚居群落,在1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中,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最初的反传统、与主流社会的背离到如今的在社会各个不同角落生根、开花,与市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与社会、与市场的互动中发展、进步。

    村落:地域鲜明  

    当我们来到观前街后小巷中的一个旧厂房,走进“西花桥画家油画艺术工作室”,现实和想象不谋而合,画架上支着的是还未完工的作品,各种类型的油画让百余平方米的屋子也显得逼仄,无拘无束的创作氛围扑面而来,不同于上海或北京职业画家集聚地的生存压力,这里的村民—都是大学教师,他们生活得显然比较清静、比较从容。在教学之外,他们悠然于自我的创作之路。

    去年10月份,张新权,戴家峰,张骅骝,钱流,刘昌明,黄晖6个来自江南塞北的苏大教师走到了一起。正如张新权所言,“由于学校里的画室空间有限,而油画创作对空间要求又比较高,我们才想出了组成一个画家村。只是想在闹市中选择一个宽敞安静的创作空间。”并非刻意效仿北京798或上海M50,‘他们在这个自造的偌大空间中找寻到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在他们的笔下,无论是人物风景,或是花鸟鱼虫,都充满着灵性,透露着书卷之气,北方的粗犷凝重和南方的秀逸空灵无疑也给这个村落烙上了斑斓的地域特色。

    没想到一经问世,画家村就在古城掀起不小的波漏,各界人士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新生事物,而全国各地的画家来到这儿,纷纷要求加盟的不在少数。画家们既为自己拥有的这方净土而自豪,也不无遗憾地表示, “如果交流的空间再大些,这里说不定能成为苏州的艺术中心呢!”

    村民:天南海北

    或许是流连精致的古典园林,幽深的水巷街道,更或许苏州的人文荟萃对追求艺术的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6位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都不约而同的先后扎根于苏州这座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现代城市,并成了朝夕相处的亲密战友。吴文化的底蕴,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悄悄地滋养着这个艺术家群体,成为其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他们乐此不疲地徜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性格大方的黄晖平易随和,她说,除了创作,我们的生活规律与常人一样,简单就是美。仔细看看他们的打扮,的确并非奇装异服。创作的条件是较艰苦的,十二月里寒风刺骨,天空阴郁,书生气的张新权、戴家峰找寻创作灵感,毅然背起了行李,上了东山;为了在狂风中稳固住摇摆不定的画架,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固定在电线杆上;当陶醉于美景和创作中时,天公不作美,雨水稀疏的溅落在画面上,手上的画笔止不住的颤抖,路过的老太太实在忍不住了, “不能再画了,再画会冻坏的。”六月的酷暑,当室外的温度高达37摄氏度时,工作室中也没一丝凉意,他们汗流浃背地埋首创作……

    来到村落—年中,创作的油画将近百幅,张新权的作品频频被国内外的藏家收入囊中。豪爽的他坦陈,和左邻右舍的交流中,哪怕仅有只言片语,滞塞的思路就在不经意间打开,在这里能够寻找到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灵感。

    作为舶来品的油画,它的受众相对高端、严肃,涉及素描、造型、解构解剖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油画,也令一般观众望而却步。几位画家的优秀作品都流入了上海、北京等大都市。这些城市的拍卖公司、收藏沙龙都会定期收购他们的作品,而相对安逸的苏州人对于这类事物并不感冒。正如张新权笑言,油画相对于中国画,它更需要一种摆脱现状的冒险精神。

    不过,对于画家村的未来,几位画家显得有些忧心忡忡,“和厂里只签了两年合同,将来怎么样,谁也说不准。”

    也许,当现实问题日益困扰艺术生产时,当商业利益开始主导画家的创作时……画家村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或扩张、或消亡、或发展的变化。表面看来,画家村的产生是自然自愿的,没有强制性,是许多偶然因素的组合,其发展状态也多属自生自灭、自我调节,但其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操控”着画家、画家、村的发展。只有市场,才是画家村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