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古织机

姑苏晚报 20160111 A第05版

■张健


  本报记者 张健摄影报道
  “我的梦想就是把国内的各类古代织机,通过模型的制作,完成一个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沿革的完整体系,并将各民族的织布机,通过征集和技术复原来展示中国的纺织大文化,把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遗存传承下来。”这是胥江街道三香社区居民朱剑云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已经在复制古织机的道路上潜心钻研了20年。
  走进朱剑云的家,仿佛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织机的博物馆。漳锻织机、云锦织机、蜀锦织机、竹笼机……近百台织机模型摆满了客厅、书房、甚至卧室内。这些织机都是以1:5的比例制作而成的,尽管大小近似一个微波炉,但每台织机都能进行正常织布工作,巧夺天工的手艺令人叹服。
  20年前,朱剑云只是个模具制作工,整天和机器打着交道,对古织机产生兴趣纯属偶然。当年,其弟朱剑鸣在苏州市丝绸博物馆工作,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两人开始尝试制作织机模型。一个有技术,一个有实物样本,就这样,两人就一拍即合。随着研究慢慢的深入,两人彻底被迷住了。不过,当时由于没有过多的实物参考,很多已经失传的织机,只能通过史料和走访各地进行资料搜集,复原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朱剑云说,为了寻觅实物样本,他们兄弟俩跑遍了贵州、河南、河北、江西、广东等地,通过网络和朋友介绍来搜集相关资料。如果织机就在省内,只要得知情况,他们就会立刻出发。在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槐荫村内,他们就找到了一台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织机。主人是一位86岁的老人,老人介绍,这台织机是从她的奶奶手中传下来的,虽然已经多年不使用,但织机面貌完好,部件完整。在看到织机的那一刹那,兄弟两都兴奋地叫了出来。一天的路程,由火车转成农村公交车,问了几十位当地人,直到下午3点钟才终于找到。满身疲惫顿时一扫而空。他们马上拿出卷尺,把织机的所有部件都准确地测量了下来,还拍摄了各个角度的照片。就是这样,他们靠着热情奔走在全国各地。多年的积累,让朱剑云搜集到了近百种全国各地的织机机型,20年来,制作出了数百台古织机模型。
  自费全国各地跑搜集素材,自费购买材料进行制作。也许有人会认为,朱剑云一定财力雄厚。其实,朱剑云并没有固定工作,这些年来,他已经将自己的收入和积蓄全部投了进去。常常有人不解,朱剑云显得很坦然,他说,一辈子能喜欢上一样东西,并且专注地研究,就是一种幸福。他说,古织机是一种历史的财富,文化的财富。它们不仅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技术性,还有着教育性。他对古代织机的复原和制作,更多的,他是希望把我国的纺织文化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中国的传统织造。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