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 拿什么留住观众?

苏州日报 20160331 A第04版

■施晓平

□记者   施晓平   摄
  □苏报首席记者施晓平

  曾经难得一见、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各类艺术展正越来越频繁地走进苏州寻常百姓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的观众也越来越“挑剔”。如何让艺术展留住更多观众,已成为苏州艺术界、展览界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现象

  艺术展冷热不均,观众量两极分化

  我市艺术爱好者“止渊”(网名)最近特别忙。28日下午,他刚忙完工作就赶到古吴轩画廊,参观当天举办的“融汇中西·水乡情怀”刘懋善作品展。
  此前的十天时间里,“共度·年华Ⅱ”苏州市第六中学校毕业生暨教师优秀作品展、“守望虞山”常熟6人书法作品展等展览先后在苏州美术馆举办;“寒玉入怀”台北历史博物馆藏溥心畬艺术展登陆苏州博物馆;现象水墨作品展、谢金发老苏州主题油画展分别在香山里美术馆、绿宝广场色调艺术画廊揭幕……“止渊”说:“最热闹的是25日,苏州美术馆、金鸡湖圆融艺术中心、苏州工业园区文化馆三地分别举办了三场艺术展,我都跑不过来了!”
  近年来,我市各类艺术展越来越多。这些艺术展大多数免费开放,展期从三五天到一两个月不等,展品门类涉及书法、绘画、雕塑等,展出的地点既有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也有展厅、画廊、工作室等。
  然而,在热闹办展的背后,部分艺术展的人气却颇为冷清,往往是开幕式之后就很少有人光顾。古城区一家展厅的工作人员史华林告诉记者,一些展览人少的时候一天只有二三十名观众。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苏州的艺术展“冷热不均”,观众量呈现两极分化,约六分之一的展览超过1万人次,但也有三分之一的展览不足1000人次,最少的甚至还不到500人次。
  观众少归少,投入却一样都少不了。经常组织和参加展览活动的我市艺术家陈艺介绍,就时间成本而言,一场正规的艺术展从策展到联系艺术家、创作、收件、装裱装饰,再到编辑图录、出版、租场地、运输、展出,一般至少要半年,财力成本则要5万-10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此外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把脉

  “没啥看”“不爱看”“看不懂”成遇冷原因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艺术展的需求,苏州为何还会产生部分展览遇冷的现象?
  省美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徐惠泉认为,如今苏州的观众对展览越来越“挑剔”了。市文广新局艺术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有各类美术馆近70家,是2010年的3倍,加上博物馆、画廊等其他展览阵地,苏州仅2015年举办的艺术展就超过400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观众之所以对一些艺术展反应冷淡,一个重要原因是展品题材雷同、质量不高,比如不少国画展都展出山水、花鸟、人物画,到后来观众都审美疲劳了。
  部分艺术展展陈手段老套陈旧,也是难以吸引观众的原因。比如一些艺术展只是把书画挂出来,把艺术品摆出来,再出版一套图录,然后就等着观众上门,进来后也是爱看就看,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观展积极性?
  此外,还有一些展品让观众连喊“看不懂”。长期从事书画教学的市美协会员顾景林说,一些艺术展上的学院派作品在制作技巧、图式语言等方面带有实验性和前卫性,不要说普通观众,就是业内人士也未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再如版画的刻、印,书法中的“丑书”等,如果不加强导览,观众可能根本不知道个中奥妙,对展览自然就只能敬而远之了。

  出路

  以变应变,用更多“创意”吸引观众

  对于部分艺术展遇冷的现象,徐惠泉认为不必过于悲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苏州观众的审美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从过去的‘求吃饱’变成‘求吃好’。”徐惠泉说,这一变化也提醒我市美术界、展览界,艺术展只有不断顺应变化,才能吸引更多观众。
  事实的确如此。近年由苏州美术馆举办的“江南如画”中国油画作品展(2015)、金鸡湖美术馆的“达利的盛宴——超现实主义就在你身边”艺术展等,都取得了良好成效;苏州博物馆分4次举办的“吴门四家”系列展更是吸引了102万人次观展。市文广新局艺术处相关负责人说,这些艺术展有一个共同点:展品质量高,满足了观众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所以广受追捧。
  当然,上述高质量展览大多投入较大,并非所有展馆都能照搬。徐惠泉建议,其他场馆不妨加强策展,多在展品门类、题材上做文章,用特色来吸引观众,“你看,石湖美术馆去年11月举办的杨一墨指画展,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今年新春前后举办的陈巧生铜炉艺术展,不都是因为展品门类较少见,才受到观众青睐的吗?”
  陈艺则建议,除了门类、题材,还可以在创新展陈方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上动脑筋。像苏州美术馆推出的微信扫二维码将展品图片带回家、互动式数字美术墙展示往期展品图片、全程专业讲解,苏州博物馆推出的配套讲座、文创产品,苏州碑刻博物馆、明·美术馆将办展与拓碑体验或粉画培训结合……这些举措,或有利于帮助观众看懂展品,或增加他们的观展兴趣,都值得借鉴。此外,还可以多安排艺术家与观众交流、通过志愿者加强讲解,并借助各类媒体进行立体宣传。
  徐惠泉、陈艺相信,我市艺术展基础良好,在观众“挑剔”眼光的倒逼下将不断提档升级,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精神食粮。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