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雅集——记录一次重温晚明的艺术实验

苏州日报 20060410 九卷037页

■记者

中国士人精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晚明苏州文人的笔下有极为细致的描述。

    可以说,在中国读书人的集体记忆中,苏州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位置———它是闲雅的象征。四百年后的今天,旅京江南艺术家唐吟方和朱永灵便选择在园林里举办书画展。唐画闲适恬淡,朱书流畅灵动,展品件数不多,尺幅不大,恰似晚明小品,清新隽永。赏艺又辅之以品茗,吟诗,听琴,泛舟,踏青,以期如晚明文人那样,在闲暇中,体味艺术和人生多方面的情趣。

    晚明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亦当是上下文化的分野、雅与俗的内涵不断被重新界定之际。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人也面临着相似的处境。日子应怎样过,艺术该怎样作,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都成了新问题。唐吟方、朱永灵的苏州书画之旅,遥接晚明闲赏文化的流风遗韵,或许能给我们不同一般的启示。———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

    从一次书画展,衍生出展示晚明闲赏文化流风遗韵的“苏州雅集”。这一策划,始作俑者是苏州画家叶放。在叶放眼里,雅集与展览,分别对应于东西方艺术的观赏体系。中国书画是不适合在美术馆展出的,中堂、对联、立轴、斗方、手卷、册页乃至屏风、折扇,都有特定的展示形态,并非一个封闭的场所可以囊括。“把玩”,这个中国书画观赏中最经典的词,其丰富的内容和含义似乎正在被当代的观赏活动所遗忘。以雅集论艺会友,自古就是中国人的文化生态。

    以茶酒助乐,以琴曲和趣,“苏州雅集”迎来八方宾客,成为一次对晚明文化生态的重温,重现了一个关于苏州的文化想象。

    艺颂———园林里的书画展

    时间:4月8日下午2:00

    地点:听枫园

    内容:唐吟方、朱永灵书画展

    四月的江南春意正浓,苏州国画院所在的听枫园,花木扶疏,廊轩掩映。观月画廊和听枫茶馆,就在这方寸亩许的小园中,紧凑而安静。听枫园为书画展提供了有别于现代展览的可能性:听枫读画品茗,“雅集”呼之欲出。没有花篮,没有剪彩,书画展的启幕别开生面:下午两点,阳光照在宣纸上,97岁高龄的书法家瓦翁提笔写下“苏州雅集”四个字。市委副书记徐国强拿起荣宝斋出版社总编张建平所刻的“苏州雅集”印章,钤印。书画展由此开幕,雅集也由此起卷。近30件作品陈列在古色古香的观月画廊。雕梁画栋,朱栏轩窗,细竹帘将时光隔在窗外。古建筑的幽深迂回,遮蔽与隔断的若隐若现,与展品的意趣具有某种生动的呼应。唐吟方和朱永灵一个生于浙江海宁,一个生于江苏张家港,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中央美院的同学。他们书画与文采兼长,唐吟方出版有随笔集《雀巢语屑》,作品也透露出浓郁的文人气。参与者言>>>唐吟方(中国画家,现任北京《收藏家》杂志编辑部主任):这次展览和以往不同的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中展示作品,观赏者不是被动地去接受作品,这也是我非常乐意到苏州加盟这个展览的原因。这个雅集的理念显得即新即古,带出了现代艺术家的文人生活,在当代文化时空中,显得富有创造性。和雅集的形式相吻合,我这次提供的作品也比较写意,追求一种精神的呈现。朱永灵(书法家,现居北京):传统书画作品如中堂、对联,能回归到中式的环境中展览,是最合适的。苏州曾经是人文中心,听枫园主人吴云是清光绪年间的苏州知府。经学大师俞樾、词坛名家朱彊邨、书画巨匠吴昌硕等都曾经这这里雅集论艺。在这里办展览很有意义。

    乐雅———小园又闻《牡丹亭》

    时间:4月8日晚9:00

    地点:南石皮记庭院

    内容:昆曲、古琴欣赏,书画家现场交流

    江南的温润夜晚。9点,来自北京、浙江等地的书画家、艺评家陆续到来,三位昆剧演员和一位笛师已经化装完毕等待登台。客厅里,八仙桌上,玻璃杯里是新上市的碧螺春,紫砂壶中泡着金萱。供来宾签名的圆形纸扇,人手一把,一面印着“南石皮记”,另一面是“苏州雅集”。9点20分,假山旁水面上的小舞台灯光亮起,曲笛悠扬,苏昆演员演出青春版《牡丹亭》中《游园惊梦》、《寻梦》、《拾画》片断。来宾隔水而坐,欣赏演出。10点,大家回到厅堂,开始合作一幅5米长的手卷。中国美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书法家王冬龄写下“性可乐也,苏州雅集于南石皮记”,南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建明,唐吟方、朱永灵,著名书论家刘涛、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松长、作家车前子等纷纷作书绘画。11点,苏州琴家裴金宝和弟子杨梅红琴箫合奏,《陋室铭》、《良宵引》……《书法报》执行主编陈新亚即兴弹奏一曲《关山月》。陈新亚说,他自学古琴一年多,最大的启迪是发现了古琴和书法的内在联系,弹奏的力量、声音与节奏之间的关系和书法非常接近。11点40,曲终人不散,书画家们三三两两聚谈。

    参与者言>>>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美术史家):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雅集,如西园雅集、杏园雅集、兰亭集,都被历代画家一画再画,当时的雅集都是在熟悉的朋友之间进行。现在我们通过这种形态重温想象,这个“雅集”更像一个party,提供了一个社交场合,可能这是一个熟悉的开始。真正的雅集可以是没有形式的,没有时间表,没有固定程式,很随意,很自由。

    刘涛(中央美院副教授,书论家):在浮躁的空气下,在艺术做得很粗糙的年代,这种对传统的追求、复归、向往、还原,或者说追忆,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今天看见的苏州,和书本上的苏州、老照片上的苏州、想象中的苏州距离很大,园林人山人海,不再是私人空间,与文人记载的园林也不一样。到了南石皮记,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中交流意义远远大于一般的欣赏。当然不可能完全还原到古代,但形态、方式可以还原。雅集是形象的、立体的,可能我10年都忘不了。

    采风———烟雨江南亲近自然

    地点:太湖、东山古村

    时间:4月9日上午11:00

    内容:踏青、船菜

    计划中,这一天是要泛波太湖的,却因为一场计划中没有预料到的雨打破了。不急,找一个酒家歇脚。品茗,时令的碧螺春,丝丝袅袅的香气飘起时,还有太湖独有的“茶点”———虾干。谈天谈地:远说高俅曾经是苏东坡的书童,近说昨晚雅集。抚掌开怀时,雨小了,出去看看。顺着眼前斑驳的青石路,有路标指引———惠中堂,去看看,没人提议,也没人反对,有雨丝拂面,刚刚不断说话的人也慢慢静下来。古村落两旁的建筑新旧参差,惠中堂里门梁画角。刘涛说,很多细节都值得驻足留步。

    雨稍止,不能扬帆出游,但船是一定要去看看的。对当年的文人来说,船是出发的起点。领略自然,以文会友,抒展抱负,船承载着文人墨客们太多的或者激情或者悲情,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船是文人心中的一个梦。

    一艘已逾百年的老船,今天,参加苏州雅集的一些书画名人陆续踏上了船。显然这已经是一个陌生的交通工具,高达18米的主桅足以称奇,船内一应俱全的生活设施一一看过。最有兴致的是船菜品香,桌子已经摆好了,而且听说船菜的内容就是脚底这片水里的太湖三白、水中八仙,心情大好:走,吃酒去!年龄最大的王冬龄吆喝一声,众人响应。

    参与者言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批评家):作为昨天雅集的延续,今天走进惠中堂,感兴趣的其实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看当年文人的生活、交流方式,心里是种追想,追想当年这里可能宾客满座,吟诗弄墨,曾经他们是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刘绍刚(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那年,游览西安的古城墙,听着当地的农民牵着毛驴走过,远远的还有秦腔袅袅,当时心里的感觉是忘记了时空。今天走在青石板路上,有雨丝蒙蒙,心里突然是一种同样的感觉,很少有,但绝对相同———不知今夕是何年!

    □题头书法 瓦翁□撰文 高琪 刘晓平□摄影 姚永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