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吴门书派过往兴衰

姑苏晚报 20060616 八卷130页

■丽樱

“这是一个确确实实存在的书法流派,但研究上却少人关注。和‘吴门画派’比起来,研究‘吴门书派’还属于起步阶段。”带着重拾苏州文化史研究中的空缺,带着对“吴门书派”独特历史的特别关注,这场“阳春白雪”式的讲座赢得听众们的阵阵掌声! 



    昨天上午,由本报和市科协联合主办的“市民教室”再度推出“吴文化系列讲座”。受邀主讲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葛洪桢就“吴门书派”娓娓道来。 



    为收藏签名拿出扇子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江苏省书协学术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葛老师的书法造诣自然不低。不少听众当场“讨”起字来:有的拿来听讲座时的记录本,有的特意买了葛老师的著作;还有位老先生灵机一动、把自己的扇子打了开来……听众们不仅听得过瘾,也是“满载而归”。而一脸和蔼、温文尔雅的葛老师也不怠慢,特意拿出了包中的钢笔,认真为每位听众签名,签得满头大汗。 



    尽管讲座的主题看上去有些“玄”,但报告厅里依旧是“满员”。有差不多一半的听众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不少中年和青年人。看上去30岁不到、也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王先生是位书法爱好者,“这些体现(苏州)地方文化特色的讲座挺好的。”虽然生活中的实际用途并不多,但这“体现了一种文化品位”,他认为,“要想了解苏州,不仅要了解苏州的现在,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也很重要。” 



    为何重提“吴门书派” 



    葛老师为撰写《论吴门书派》积累了近20年,“就拿吴门书派中的关键人物祝枝山来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的研究论述基本上是空白,倒是日本、美国还有一些。”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现代艺术及其观念,但即使在一向重视传统文化的苏州,在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吴中书法,特别是曾经辉煌数朝的‘吴门书派’竟一直处于被忽略或者说无视的境地。” 



    他不无担忧,“感官层次的粗俗文化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而属于精神层次的高级文化,比如书法文化,却容易遭到排斥,关注较少。”葛老师认为,中国书法要走向世界,必须要先把如吴门书坛的优秀传统展示出来,“这是现在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张旭借酒醉作“颠草”,将“喜、怒、哀、乐”寓于书法之中;顾况不仅做诗,而且能画大泼彩,“‘狂放’程度丝毫不逊于前人”;“不遇人”孙过庭更是写下不朽名篇《书谱》长卷……即使不说“四大才子”,吴门书派中的诸多大家以其丰富的个性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了解中国书法,吴门书派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葛老师认为,通过研究吴门书派,不仅可以追溯吴门书坛的历史渊源,还能尽可能广泛地收集可靠作品,从而剖析吴门书派的始祖、先导者及重要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与书艺成就;此外,还能“探究‘吴门书派’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枢纽作用。”(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