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不能退休

姑苏晚报 20060710 八卷134页

■姚萍

黄云鹏77岁,长期从事苏州工艺美术方面工作,高级工艺师,离休干部,民进成员 

    □采写 

    本报记者 姚萍 

    记者:黄老,您好。这么热的天,都开着空调,看不见扇子了———听说苏州的扇子———“苏扇”,过去是很有名的呢。 

    黄云鹏:50年前,也就是1956年吧,苏州的檀香扇在前苏联要排队买。直到现在,苏扇也还是很有名,只不过在日本更有名。苏州很多工艺品在国际国内都很有影响,曾经是出口换汇的支柱产业。 

    记者:解放以来的这50多年里,您好像一直是在工艺系统工作。 

    黄云鹏:除了中间当过几年右派,和“文革”中下放苏北。 

    苏州这样的城市,工艺美术的特长可不能丢 

    记者:对不起,那当“右派”和下放,是因为跟工艺有关吗? 

    黄云鹏:不,无关的,过去国家对苏州工艺美术很重视,我是1954年起,开始在苏州市手工艺管理局特种工艺科、市工艺美术局艺术指导科,具体做工艺美术的艺术创作和管理方面工作的。当“右派”是因为画漫画才导致。 

    相反,“文革”中我下放苏北时,当地听说我是苏州工艺美术方面的,就很快把我调到了滨海县工艺美术厂。噢,当时我们厂的主打产品是做艺术泥人卷笔刀,一盒一套6个彩色小泥人,分别连着个卷笔刀,又有形象又实用,产品主要卖给外国人,换汇,生意很好,订货不断,我在那里连续做了七八年,直到“文革”后回城。

    所以,就凭这点经历,我也认为,苏州工艺是个好东西,不能随便就扔了。

    为什么苏州会形成工艺美术特色

    记者:啊,还有这样的有趣经历。前不久我翻史料,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苏州刺绣研究所,桃花坞木刻,红木雕刻厂,玉石雕刻厂,苏州檀香扇厂等,这些工艺企业经常是外宾参观的地点,这种很有特色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在苏州,苏州怎么会形成这样的工艺传统?

    黄云鹏:我想一是有历史渊源,二是有上下传承的人文环境,三关键是有社会需求。早在明代,当明四家、苏州园林都达到高峰,苏州的经济和文化都高位发展时,各种工艺技术就也都向“精”大发展,当时有高层来要求定制的;有外地来收购的;有被请到大户人家去住在那里,随时根据需要做各种配套工艺品的。出现了文化生活消费,如苏扇,明代以竹骨扇最为名贵,人们得到了某个明四家的扇面画,就去找书法家来题字,找篆刻家来盖章,由此就又促进了苏扇的收藏,文化价值有了经济衡量的尺度,就促进了整个社会工艺品行业的发展。

    到了清代,专门为宫廷做衣服的织造府设在苏州,宫廷的高端消费,使苏州的工艺发展又上了个台阶。如用于皇帝龙袍的缂丝,表示特定政治等级语言的在朝服上绣“补子”,把这些制作都放在苏州,苏州的刺绣、缂丝,当然就发展了。

    清廷还喜欢玉雕。宫廷把苏州的工匠弄到京城去搞玉雕。玉雕带动了其他雕技的发展。如竹雕,苏扇的骨架依赖于此。核雕,体现了精致的审美趣味,著名的《核舟记》讲的就是苏州常熟的事情。石雕和砖雕,都使住宅美术装帧文化含量提高。所以工艺,既是文化的,也是经济的,既是宫廷的,也是民间的,带动过很多社会生活的发展。

    看到哪些代表作,哪些在濒危

    记者:在这个行业50多年,您亲眼看到和最受到震撼的是什么样的工艺制作?

    黄云鹏:有一年,我曾和同事一起到北京故宫去了解收藏在那里的苏州历代工艺品。故宫的人专门到仓库去调集了给我们看。有顾二娘制作的砚台珍品,啊,是方型,很古朴、大气,集纳了广东的砚材、苏州的手艺、名家的题款、福建的收藏,价值非常高。还有一个“剔红海兽圆盒”,是圆形的盒子上,通体都雕着神异的海兽,图案有力,雕法奇特,要在盒上用红漆连续漆几十道后,再用刀在漆面上“剔红”,雕成海兽图案。这种“剔红工艺”只在乾隆年间有,后来就失传,晚清时宫廷曾发函到苏州要求再制作,苏州回复已找不到工匠。说明工艺是很容易失传的,艺人为了自身的饭碗而不传,使手工艺的生命力非常脆弱。

    当然建国以后就很不同。苏州工艺最典型的代表作,是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大幅绣屏《松龄鹤寿》。绣面上,姿态各异的十只仙鹤在松树下翩翩起舞,松树绿色的生机辉映着它们洁白的羽毛和红色的丹顶,脚下是柔软的草地,整个画面素雅高洁,寓意祖国延年,人民吉祥。这幅绣屏的底样,是取之著名画家陈之佛的画稿,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刺绣研究所李娥瑛指导绣制,参加绣制的,全部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手,再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红木雕刻家陆涵生,亲自为绣屏雕了配套红木底座。

    以后,1962年,苏州20多个不同大类的几百种工艺品集中在北京团城举行大型展览;1981年,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在日本举行大型展览,都非常辉煌,至今记忆犹深。

    濒危的,据我所知主要有三:一是金箔、金线、盘金工艺;二是宋锦;三就是通草堆花。通草的原产地在云南、广西,它水浸后会毛茸茸的有亮光,做成装饰品后很好。但其实并不是真的濒危,会这项手艺的人跑到连云港去经营了,现在那通草堆花的工艺品厂搞得很不错。

    分有分的好处,合有合的道理

    记者:工艺系统的改制,迄今已快10年,听说有的企业已改过多次,有的改到现在还认为没到位,您认为按工艺美术生产的规律,到底是集中起来好,还是分散经营好。

    黄云鹏:从前画家在家里画画,照样可以上市场、被收藏,所以分散经营有分散经营的好处。但组织起来有组织起来的优越性,譬如解放以后我们很多优秀大件的制作,如刺绣研究所的《开国大典》,是专门做了超大型的绣绷,好多人同时开绣做成的,很难想象如果只靠一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里怎么优质完工。又如一些大型的设备,譬如红木雕刻厂,需要通过机器来开料,使之成为板、条、块,如果分散经营的话,一般人就不会去拥有全套器械,只能搞小件,就像解放前那样的格局。有些产品虽然器型不大,但也需要多方合作,譬如苏扇,就需要专门要有做扇骨的,开料的,造型的,画扇面的……

    老骥伏枥,要成立手工艺研究院

    记者:听说您和一些苏州工艺系统的老人,想要成立“老年手工艺研究院”?

    黄云鹏:已经有文下来,我们也已决定改称“东吴手工艺研究院”,主要做一些研究和传承的工作,譬如写回忆录,收集整理史料,制作一些藏品,举办展览,等等。成员有李娥瑛(刺绣行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查文玉(承袭父艺,嵌金银丝高级工艺美术师);黄元龙(原檀香扇厂设计室主任、省工艺美术大师);谢敏(原苏州扇厂设计室主任,市人大代表);徐松元(省工艺美术大师,擅长象牙微刻);周村豪(继承父亲周公度蛋壳雕技艺,省工艺美术大师);俞家荣(缂丝专家,省工艺美术大师)……

    唉,我们都搞了一辈子苏州工艺,平均年龄快70岁了,可苏州工艺中那么多的优秀积淀,不能就跟我们一起退休了呀。有句话怎么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当然,如果不能“千里”,也要去尽力而为,你说对不对。

    记者:对的对的,预祝成功。

    苏州民间

    手工艺术品样式

    附录织绣类

    刺绣、发绣、宋锦、缂丝、羊毛地毯、天鹅绒挂毯、常熟花边、排须、花边、话线、蓝印花布、水乡妇女

    服饰雕塑类

    玉雕、石雕、砖雕、木雕、红木小件、红木家具、漆雕、核雕、根雕、微雕、蛋壳雕、粉笔雕、碑雕、竹雕、发雕、瓷雕、印纽、青玉堆花瓷印、泥雕、仿真木船、仿真微型雕塑

    装饰类

    桃花坞木版年画、灯彩、装裱、剪纸、通草堆花、麦秆画、树叶画、国画彩蛋、瓷画、木板拼画、绢花、民俗挂件、珍珠工艺、宝素珠、苏南花烛、金箔、金线、金砖

    文化用品类

    湖笔、胎发毛笔、制墨、笺纸、制砚、姜思序堂国画颜料、版刻图书、剧装戏具、民族乐器、昆剧木偶、龙灯狮彩

    扇子类

    绢宫扇、折扇、檀香扇、象牙扇、纸团扇

    玩具类

    玩具、九连环、蟋蟀盆、鸟笼、风筝、烟花爆竹、草编、棕编金属

    工艺类

    仿古青铜器、仿古钟、手炉、金属镂刻、金银丝镶嵌、金银饰品、铜脚剪刀、蟹八件

    分类据《苏州民间手工艺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