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堆花《鹦鹉玉兰》

苏州日报 20050409 六卷022页

■冷坚、马建庭

通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可入药。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通草有细孔,两头皆空,故名通草。”此物产于我国广西、云南、四川、台湾等地。通草茎可以加工成薄片,质地细腻光润,颜色洁白,具有绒感。通草堆花,即是用通草茎片加工制成的工艺画,故亦称“通草堆画”。

    通草堆花起源于清代末期,原产于北京天津一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北京人阎照林、阎照琦兄弟俩将此工艺传至苏州。1957年,苏州成立了通草堆花生产合作社专门制作通草堆花,年产量达1.3万余幅,其品种有挂屏、画片、书签、贺年片等,多数销往国外,但到了六十年代末期便停产了。虽然在七十年代又恢复生产,却也限于制作画片、书签等,到了八十年代便又萧条了。

    所幸的是,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今天仍保存着两幅已经罕见的通草堆花挂屏:一幅为《鹦鹉玉兰》,另一幅为《孔雀红枫》。两幅作品规格如一:高1250n,宽75.5肋,均为苏州工艺美术老艺人鲍士铃设计制作,现悬挂在该馆第四厅墙壁上,供来宾欣赏。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却依然色彩鲜艳,光彩照人。特别是那幅《鹦鹉玉兰》更是清新雅致,生意盎然:在黑色的底板上,一棵古朴的白玉兰花树巍然屹立,树枝上盛开着洁白的玉兰花。一对红嘴绿鹦鹉在树于上相视而立,似窃窃私语。其造型生动逼真、传神,色彩层次丰富,自然和谐。远看似一幅艳丽的工笔花鸟画,而近看则又像是一幅具有浮雕感的绒画。

    如此精美的通草堆花,充分显示了作者浓厚的书画艺术功底和巧夺天工的剪贴手艺。通草堆花工艺包括设计、制图、组合、堆积、染色、粘贴等,每道工艺都是一种艺术创作。特别是染色为最复杂:须先将通草片的反面裱一层宣纸,然后由浅入深地反复烘染,使颜色渗透入通草内;而在粘贴时,则要处理好景物的远近层次和色彩深浅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使画面具有主体的浮雕感。由此可见,《鹦鹉玉兰》是一幅不同凡响的佳作。而且,它还是苏州通草堆花工艺辉煌时期的历史见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