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我爱中华》在环绕地球286圈后从太空回苏了

姑苏晚报 20041122 一卷98页

■张育红

今天上午,苏州图书馆贵宾厅,大型绣品《我爱中华》首次在家乡公开露面了。在场所有的人都被她深深吸引,在长4.2米、宽0.43米的丝绸上,竟然绣制了56个民族112个青年男女,他们身穿鲜艳的民族服饰,相聚在巍巍长城下,个个面部表情生动。作品颜色鲜明,绣工精美,赢得一片赞誉。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卫泽,市委副书记杜国玲,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向群等市领导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苏绣缘何上了卫星,说起这个,绣娘姚建萍的话就多了。起因其实是姚建萍的一次东莞之行。那次她是应邀去办展,巧遇巨幅国画《我爱中华》的作者、全国劳模谭灿辉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几番交谈有了一个决定:因为国画《我爱中华》原作太重,就由姚建萍负责将其用苏绣艺术表现出来,由谭灿辉负责联络搭载卫星的事。

    今年4月,姚建萍就提供了《我爱中华》的刺绣作品模型,航天专家为此多设计了八十几张图纸,经过多次实验论证,最后同意把这幅绣品带上卫星。接着进入实质性的创作阶段,困难电随之而来。首先因为要搭载卫星,按照航天技术的要求,刺绣画及包装重量不能超过500克,高度不能超过45厘米。这些数字意味着绣品必须按照1:9的比例缩小原画,而且在底料丝线、装裱的材质上要受到很多限制。其次,画面有112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是主角,穿不同的衣服、摆不同的姿态,这是姚建萍以往的作品中从来没有过的。为了在寸人豆马的面积上表现我们的民族精神,姚建萍带领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的18位绣娘,用精微绣手法,把丝线分成64分之一来绣c人物睑部面积太小,只要一针之差就能导致面部变形,即便是技艺精湛的绣娘,这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一位年龄稍大的绣娘做到最后双眼严重充血,为此花去几千元医疗费不说,让姚建萍现在仍难以释怀的是,医生说这位绣娘的眼睛从此不能再绣精细的作品了。再有就是在绣少数民族服饰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每个民族的服饰部不能搞错,为此国画《我爱中华》的作者谭灿辉带着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八次来到苏州,带来大量资料,对细微处一一作了校对。姚建萍用了几十种不同的针法来体现民族服饰的特色和质感、以及背景与人物的空间感。有大量的绣制工作是他人难以替代的,姚建萍必须亲手完成,姚建萍说那些日子的艰辛“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精神上也承受了很大压力。航天部门不能保证作品完好无缺的回来,保险公司又不敢上保险。总共绣了200天,如果有什么闪失,就意味着几十个人200天的努力白费了。绣娘们可都是靠做针线生活的,姚建萍要对与她——起付出艰苦劳动的姐妹们负责。记者获悉,《我爱中华》绣品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展出一段时间之后将搬家,由人民大会堂或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此事已在洽谈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