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公布文保事业“十三五”规划——将深化苏州吴文化考古研究

苏州日报 20161203 A第03版

■施晓平

  苏报讯(记者 施晓平)苏州市政府办公室昨天公布《苏州市文物保护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该规划,备受关注的吴文化考古研究将得到深化,争取在这一领域和太湖水下考古等方面实现突破。
  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苏州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研究和把握新时期文物工作特点,抓住重点,突出亮点,攻克难点,积极探索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的新思路、新办法。
  在考古发掘与研究方面,苏州将着力做好四类考古工作。一是吴文化考古研究,包括进一步加强对木渎春秋古城址的深化考古发掘,形成科学的结论性意见,组织完成古城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吴国王陵的考古调查发掘,重点做好西部山区等的考古发掘。二是新石器时期遗址考古研究,将通过系统全面勘探,以聚落考古新视角对城市东部地带进行新石器时期遗址聚落发掘,为构建东部地区文化序列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形态研究提供实物资料。三是太湖水下考古研究,重点抓好吴越古战场及相关遗址的调查、物探和清理挖掘,北宋花石纲开采地及运输线路的研究考证,洞庭商帮的商贸线及相关遗存的调查研究。四是配合城市基本建设,做好抢救性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苏州还将科学系统梳理近年来城市考古成果,完成相关文物标本库建设。
  规划同时明确,苏州将在“十二五”工作基础上,有效转变文物保护管理模式;做好遗产申报相关工作,力争“十三五”规划期内完成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项目,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太仓天妃宫遗址增补列入“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申遗预备清单;扩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10%左右,总量突破900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完好率力争达100%,市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85%左右,控保建筑完好率达75%左右;以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设立为契机,加强国际遗产合作交流,接轨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打造苏州世界遗产城市文化品牌。
  “十二五”时期,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亮点众多,尤其是流经苏州的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成为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古城申遗梦圆。截至2015年底,我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到816处,在册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总数已达70余家,考古、文物流通、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市文保事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吴文化考古研究相对较弱,与苏州城市的历史地位不相称;博物馆展陈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古村落古建筑保护资金短缺,社会化、多元化保护因政策限制受影响,等等。出台苏州市文物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进一步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