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文的兴起与兴盛

苏州日报 20040703 一卷20页

■王卫平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积淀深厚。在苏州历更上,有许多足以使苏州人引为自豪的文化事象,园林、工艺自不待说,人文蔚起、人才辈出尤其令人瞩目。那么,苏州的人文是如何兴起并趋于兴盛的呢?恐怕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

    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苏州地理条件优越,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入文荟萃”,其实这是很不确切的。在古代早期的很长一段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为北方士人所鄙视,被称为蛮夷之邦。不过,江南人并未因此自甘落后,而是抓住一切机遇,奋起直追,终于创造出灿烂辉煌的物质、精神文化,把苏州建设成为人间天堂。

    苏州人文的兴起,有泰伯、仲雍开启之功,有季札、言子导引之力,晋代陆机作有《吴趋行》称颂:“山泽多藏育,上风清且嘉。泰伯导仁风,仲雍扬其波。穆穆延陵子(即季札),灼灼诸光华”;对于他们的业绩,清朝皇帝还有“文开吴会”、“道启东南”的赞誉。所以,在六朝时期,苏州地区文化氛围渐浓,社会风气由过去的崇尚武力逐渐向重视文教转变,苏—州士子从小好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等记载不绝于书。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北方地区长期发生战乱,唐代后期的安史之乱,破坏尤为严重,以致方圆数百里内少见人烟。北方士民不断避乱南逃,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传播了北方的先进文化,从而促进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逐渐移往江南地区。宋代以后,苏州地区人文蔚起,开始确立起在全国重中之重的文化地位。

    苏州的人文兴盛,首先表现为教育的发达。南方教育的勃兴,就是由苏州发端的。宋仁宗时,范仲淹知苏州,创建苏州府学,延聘大学问家胡瑗主持,培养出众多的才俊。从此以后,苏州地区重文尊教的风气大为流行,通过读书、科举而步人仕途或精研学问者大量涌现。  

    与此相应,苏州成为人才汇聚、辈出之地。经过长期开发,苏州的自然、人文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尤其唐代以后有“天堂”、“乐土”的美誉,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士人前来居住,号称“士大夫渊薮”。苏州本地人在重文尊教风气熏陶下,视读书科举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状元辈出的奇观,状元成为苏州人向外地人炫耀的地方特产。

    作为一种历史现象,苏州人才辈出具有丰富的内涵, “姑苏文盛出状元”反映的仅仅是一个方面。实际上,苏州的人才分布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总是占据着领军的位置:昆山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常熟钱谦益、太仓吴伟业名列诗界“江左三大家”;太仓王世贞主盟文坛20年,卓然为一代文学巨擘;昆山归有光是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派”的领袖人物;长洲冯梦龙是通俗文学的巨匠,他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昆山魏良辅创造昆曲,以致…‘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确立了昆曲执中国剧坛牛耳200余年的地位,而今已被列人口述和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有人总结说,苏州的人才具有多、广、杰、博的特点,这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

    在一本著作中,我曾经提出过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苏州时代”的命题。意思是说,这一时期苏州文化的许多方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苏州是诗、文、书、画坛的重镇,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聚集的程度,是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难以比拟的。据说从三国到清朝,苏州的名画家多达1200余人;仅明清两朝苏州府的知名文人即有1290名。一时之间,苏州文坛群星闪烁,异彩纷呈;书苑画坛更是名家荟萃,明星闪耀,涌现出书坛的“吴中三大家”和画坛的“吴门四家”,形成了在中国书画艺术界曾经产生深远影响的吴门书派和吴门画派。苏州是工艺之邦,瑰丽精细的苏绣、有“鬼斧神工”之称的玉雕、名列“中华三大木刻年画”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享誉天下,遐迩闻名,历代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巧双手,开创和发展了苏州工艺美术精细雅致的独特风格。苏州是园林之城,明清时期有园林270多个,故有“城内半园亭”之说。苏州园林师法自然,追求意境;堪称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建筑艺术的精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之无愧。苏州的科技成就亦足称道,在建筑设计、机械制造、光学仪器制造、天文、数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吴中医学,成就卓著,据统计,明清两代吴中名医多达852人,所著医书有四五百种之多, “吴中多名医,吴医多著述,温病学说倡自吴医”,成为吴中医学的三大特色。此外,苏州是状元之乡,是藏书、刻书业的中心,是全国学风最盛的地方……所有这些均表明,苏州是全国的文化重心所在,苏州文化保持着特有的风格,领导着全国的潮流。

    辉煌的历史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光大则是现代苏州人的责任。趁此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我们一定要确立这样的意识,担负起时,代交付的光荣使命。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