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风味的昆山茶文化——周庄民俗阿婆茶: 请茶请来了和顺

苏州日报 20160108 B第02版

■记者


  昆山周庄早有阿婆茶的习俗。阿婆喝茶,本身就有不落俗套的新鲜感。旧时,遍布城乡的茶馆总是男性云集,而唯独周庄围席而坐的茶客是上了年纪的阿婆。她们喝茶是假,聚会是真,每当举办阿婆茶活动,就像来到了一个和和睦睦的大家庭,体现出邻里关系的大和谐。
  阿婆茶的举办形式是各家女主人轮流做东,广邀四邻,然后端坐一桌,品茶聊天。她们穿戴整齐,装饰花俏,富有江南风情和水乡特色。届时,东家把早已积聚的“天落水”用瓦罐煮开,放进茶叶,喷香扑鼻,然后摆出咸菜、酱瓜、炒豆、蒸糕等土制茶点,供阿婆们品尝主人的制作手艺。她们边做针线,边喝热茶,家长里短地聊乡里新闻,谈村里新事,将酸甜苦辣的情感融在粗茶土点中,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其乐融融。往往从晌午直聊到日头西斜,再约定下一次相聚的时间和地点。
  阿婆茶的形式充分体现出水乡妇女的和顺追求,将旧社会中女不上桌的陈规陋习彻底改变,让茶座上的女当家满面春风,扬眉吐气。轮流做东,轮流邀客,又表现出一种新颖的邻里关系。席间常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分享快乐、或分担忧愁,成为昆山茶文化书卷中独具魅力的一页。

  千灯民舞跳板茶:
  献茶献上了和美

  昆山千灯的民间舞稻跳板茶是水乡婚俗中精美绝伦的表现项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跳板茶,顾名思义,就是在跳板上献茶,好像在平衡木上翩翩起舞,这是何等的高难、惊险啊!献茶者矫健,观茶者惊叹,喝茶者感动。小小一杯清茶,通过这种绝技敬献,充分体现出新郎家的盛情和厚意!
  婚庆仪式上跳板茶的表演者大多是年轻男性,头戴青色礼帽,身穿棕色长衫,双手各托一只红漆木质茶盘,盘中各放一只五彩茶碗,内泡茶水。通过柔柔变姿,翩翩起舞,茶杯纹丝不动,茶水点滴不泼,表演者热情洋溢、神采飞扬,令观者钦佩,常赢得满堂喝彩。这杯功夫茶是男方家献给新阿舅(新娘的哥哥或弟弟)喝的礼节茶。为了表达男方家的诚意,献茶者就在长长、狭狭的跳板(用于架在接亲船与河岸之间的木板)上起舞,足以将热情好客的气氛渲染得高潮迭起,表达得淋漓尽致。由于在跳板上献茶较有危险性,后改在厅堂里的红地毯上表演。
  献茶是平常司空见惯的待客形式,但昆山的献茶方式出人意料,以最隆重的舞姿敬献——翻转茶盘,三拜九叩,喝了这杯茶将终身难忘。绝技敬献,寄托了美好的祝愿。

  周市民歌《送麦茶》:
  送茶送去了和情

  昆山周市民歌《田中娘子》因有较多送麦茶的内容,而被俗称为《送麦茶》。唱词具有浓郁的乡土味,通过“头上银钗,脚上花鞋,身穿红裙,头戴包巾……”的形象勾勒,可以感知这不是一位田中劳作的女子,而是一位穿梭在田间的持家娘子,她装扮花俏,去田间送情送爱。歌曲以“月”为序,其中六月份的一段词描绘出了送茶时的生动情景——“六月里哎热烘烘,田中娘子打扮去担茶,出门挑起小扁担,送给哥哥吃麦茶,两眼看下巴。”你看——六月里骄阳似火,田野里酷热难挡,一位打扮入时的农家女子在田中担茶,为汗流浃背的劳作人送去清凉,虽然只是家常的大麦茶(苏南人常用炒焦的大麦泡茶,具有清香消暑作用),但送上的是一杯具有和爱之美的解暑茶,心上人感动得一饮而尽,看着他下巴淌满了茶水,看得也开心。农村中的示爱不用花言巧语,就用这杯热中送凉的麦茶,就让丈夫爱慕着这位体贴入微的“田中娘子”。
  这首《送麦茶》民歌是“民歌王”唐小妹传唱开来的,虽然她现在已是耄耋之年,但至今还在当地传承民歌。《送麦茶》曲调轻快,词意生动,充满着浪漫色彩和诗情画意。
  阿婆茶、跳板茶和《送麦茶》都是昆山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茶文化,处处渗透着和谐的意蕴,因此都成为各级“非遗”的保护项目。解读这些民间瑰宝,就能领略出通过喝茶而构建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其中,淡化了喝茶的内容,而强化了请茶、献茶、送茶过程中“和为贵”的炽热情感。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