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苏州十中最鲜活的文化读本

苏州日报 20050927 七卷031页

■吴晓红

苏州十中高中部今年又迎来了一批.优秀的省内初中毕业生,当他们和自己的父母初次踏进十中校园,顿时有一种误到苏帅园林的感觉,一所中学的校园怎会这样美?

    经过了几番修整的十中校园,美景确实灼人眼。古树下弯着卵石小径、假山簇拥的是数百年的瑞云峰,昔日的织造署遗址、帝王行宫,今天的古典长廊、慈竹春晖、泽慧园……这里有很多的景足以入画,可供摄影留念。

    对于一座校园来说,铺陈画景除了赏心悦目,更是为了表达和创造一种校园精神,提升校园的文化品格。十中的校园正是奔着校园精神打造。在此过程中,校长柳袁照和他的同事们始终认定“名园名校名人”的文化个性,着重从名园、名石和名人3处落笔,抒写着校园文化这篇大文章,追求着质朴大气的校园精神。

    段落1

    做足名园文化

    北区是十中的本部,作为清朝织造署的遗址,本身就是一所名园。园内多文化遗存,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两个,一是清代的织造署遗址,与此相连的西花园曾是织造署为清帝建造的行宫,康熙、乾隆巡视江南到苏州都曾住在这里;另一处就是北宋采集花石纲的遗物,如今立在西花园中的瑞云峰。在民国时期,这里又留下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建筑,如大礼堂、长达图书馆,现在定名的太炎楼、一麐楼。此后又有多届校友留下的纪念性建筑:伟绩碑、已巳亭、凝怀亭、来今雨斋、摩崖石刻、紫藤绿荫廊等。它们与校内参天的古树互相辉映,给老校区带  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近几年北区校园的建筑布局和建造中,十中始终扣住了名园的庭园特色、古典风格。据校长柳袁照介绍,学校的规划由古典园林专家制定,是一步到位,实施则利用寒暑假分阶段进行。

    在建设中,十中始终追求节俭,总是用最少的资金办最多的事情,凡是现有的能够利用的房屋一律加以改造利用,因而修缮与新建始终并行,很多建筑都只是轻轻的动了一下它的立面,就让它重新焕发了青春的光彩。修,遵循的是修旧如旧,风格不变。像大礼堂、长达图书馆、一麐楼,还有已巳亭、凝怀亭、来今雨斋等,完全按照原有的样式修复。改与建,不忘与周边的建筑和谐。在北区西部出现了孝通图书馆,这是利用学校原来的校办厂改建的,还新起了王鏊厅。王鏊厅属于一座多功能厅,它和孝通图书馆一样,内里是绝对的现代化,而外形却是酱红立柱,黛瓦覆顶,飞檐翘角,完全的古建筑风格。 

    “如果是春秋两季韵小雨天气,

    走在西花园内,或是坐在来今雨斋

    眺望,那一刻掠过心头的完全是古曲园林的意境。”这是柳袁照的个人感怀,也是真实的十中景致。修旧如旧和强调与周边建筑的和谐,使北校区的西部完整地保留了古典庭园建筑的风格。

    在十中的校园,如果你从西边慢慢走向东边,你会感到一路的建筑风格在变,从古典的、传统的朝向现代的,但这变不至于让你觉得过于突然。展开在东西之间的闻道廊让人在心理上实现了平稳过渡。闻道廊是十中的新建筑,“收藏”着这所学校与名人的历史。它绵延数十米,上下两层,下层是名人石刻和介绍名人的碑廊,上层是校园师生的书画作品,长廊的建筑风格承西花园的建筑而来,也是黛色的小瓦,一样的朱栏,同样出桃而飞的檐角。

    闻道廊就像一座桥,把西部名园的风采延续到了学校的中部,传递给了东部,东西两端相隔数百米,但只要在校园的东端西向而立,一眼望见闻道廊,人们就仿佛看到了西花园,闻得了西花园的芳香。

    建筑仿佛音乐,建筑之美不只限于视觉,也由多变的,有致的结构形成节奏,转成乐音,滋养人的心田。十中建筑的古典之美,和谐之美会使成长中的学生沾得多少文气,带来多少美好的感觉。

    段落2

    做足名石文化

    不敢说十中西花园的瑞云峰举世闻名,但它至少驰名国内。这块北宋年间秀出太湖的灵石,皱、漏、瘦、透美不胜收,尤其是多雾天气,烟雾就从它上百个玲珑剔透的孔中飘然而出,是太湖石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它还不是一般的自然之石,因与宋徽宗采集江南花石纲有关,被写入了《水浒传》,因而还见证着历史的烟云,是古典名著中的物景。西花园有名,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有了瑞云峰。

    2002年,苏州十中按照市教工委的指示,扩张名校优势,走集团化办学之路,合开了原苏州第八中学,成立了苏州十中南校区,此后又在南校区创办了振华双语实验学校。南校区原为纪念春秋时期赤谰将军的相王庙所在地,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又与在清代出过两科状元的彭定求、彭启丰故居状元府相邻,同样有着历史的积淀。但两校既然合并,那塑造校园文化就该统筹兼顾,形成“一盘棋”。

    围绕北区的瑞云峰,近年来苏州十中做足了石文化,将石文化从老校区一直铺展到了南校区,现在全校不仅有了瑞云峰,还有了相云峰、状元石,整个校区从南到北因而有了美的连线和起伏。

    说到相云峰、状元石,柳校长就会“滔滔不绝”。原来“相云”有相云的故事,“状元”也有状元的来历。据柳校长介绍,相云峰产于安徽山区,是他和同事跋涉千里才寻觅到的,经过一月有余的汽车长途运输,在去年春天入驻十中南校区。相云峰高7.2米,宽2.8米,重42吨,形体雄伟,与秀逸的瑞云峰一南一北,阴阳顾盼,遥相呼应。相云石本为自然之物,没有名字,随瑞云峰,因而名中有云,义在相王庙原址,所以名为相云。如今在南校区由相云石又衍生出了相云楼、相云园、相云广场,相云园东南的一口老井,也取名为相云泉,与相云广场隔略相望的亭子被称作了相云亭。“相云”成了南校区最响亮的名字。

    状元石安置在振华双语实验学校,面朝振华学校的大门,站在振华的校门外,远远地就能看到这块质朴厚重的状元石。对于这块石头,柳袁照在一篇文章这样写道:“以‘状元’冠其名,一是因为这是一块象形石,两条鱼上下腾跃组合一条圆形大鱼,中间有一孔,寓鲤鱼眺龙门之意;二是振华紧邻‘状元府’办学,立‘状元石’名副其实,情景交融,引人遐思;三是十中与振华以‘精品化’为办学宗旨,以培养一流人才为首任,状元者第一也,勒石以勉励师生永远奋发向上。”

    在十中人的心中,石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无论瑞云峰的苍润秀逸,相云峰的雄奇,还是状元石的厚重,它们都是毫无掩饰,坦坦荡荡,一任天然,这种与质俱生的大气值得师生学习;而无论日出月落,岁月风雨,石的那份对天然品质的坚守,那种永恒、独立特行的气质,更是值得学海行舟人的效仿。正是这种认识,让十中做出了一番气韵生动的石文化。  

    段落3

    做足名人文化

    苏州十中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振华女子中学。百年来,它的创办人,它挽留的、遇见的和邂逅的资助者、管理者、教学者,还有从它怀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多成为了人们记忆深处的名人。

    苏州十中的创办人王谢长达是王鏊第十三世孙王颂蔚(清光绪六年进士)的夫人,著名的教育家和妇女活动家,为振兴中华,振兴女子教育,在上世纪初创办了振华女学。学校一开办,就得到了当时的社会名流章炳麟、蔡元培的鼎力支持,蔡章两人都亲自担任了校董。与此同时,社会贤达、名流李根源、叶楚伦、竺可桢、张一麐等出任过校董。1917年王谢长达的三女儿王季玉硕士从美国学成回国接管校务,学校声誉从此日胜一日。

    在这一时期,一批著名学者,譬如章太炎、胡适之、吴贻芳、贝时璋等都先后到学校讲学。不断集聚的名人效应和在当时先进、开放的教育吸引了国外教育界的关注,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夫人、法国孟纳博士、美国陀开大学教务主任罗索博士及夫人、英国剑桥大学院长佛莱女士等都先后走进这所东方庭园式的学校,讲学指导。可以说,从那时起十中就开始了国际性的交流。

    名师出高徒。此后从十中走出了一大批名人,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科学家李政道、高能物理学家何泽慧、农业专家沈骊英、妇产科专家王淑贞、作家杨绛、记者彭子冈、“一二·九”运动的呐喊者陆璀……  

    柳袁照认为,名人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是一所学校的骄傲。之所以是财富是骄傲,除了它的名人效应,更是因为名人身上所具有的超群的品质。这种品质往往能励学生之志,励教师之志,激励所有的后来者奋发向上,成就新的事业。在校园建设中,十中这两年因此也格外情倾名人。

    按惯例,名人是藏在学校校史馆的,每到新生入学或在其他特定的日子才会偶露“峥嵘”,可十中却把名人请出了校史馆,让他们“上”了楼,“进”了园,天天与师生相伴。

    在十中转悠,你会发现它的楼名、园名都和名人相连,王鏊厅、可桢楼、子冈楼、元培楼、太炎楼、一麐楼……而比较一下南北校区的楼名、园名,你又会发现它的“气息相通”,北区有孝通图书馆,南区就有孝通楼;北区有泽慧楼,南区跟上的就是泽慧园。在每个楼名、园名旁,还刻上了名人小传。

    除了这些楼名园名,在十中还有一处名人“聚会”的场所----闻道廊。这座两层仿古建筑,一层全为嵌墙石刻的名人碑廊,10多位名人在此或沉思,或朗笑……闻道廊上定格了十中名人们最精彩的瞬间。每周一的清晨,当数千名学生经过这里奔向空阔的操场,去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每当课间午后,学生在闻道廊内上上下下,哪怕是最不经意的一瞥,青春的目光都可能和名人的目光相接。而这一接,吸收的只可能是人类优秀的精神。什么是潜移默化?这就是。

    塑造文化校园,十中盯住了名人、名园、名石做“三名”文章,在此中还衍生了一个副产品,即在刻写楼名园名石名的时候,除了少数求取当代名人字、采用本校学生书法,大多采用了集字的方式,有集名帖《曹全碑》、《张适碑》的,有集大书法家褚遂良、颜真卿、赵孟頫、何绍基、吴昌硕的字的,名家墨韵在校园随处流香,给校园平添了一股书香气。

    环境具有支配力,这个道理沿用到学校,就是育人万不可漠视了校园环境。十中校长柳袁照与记者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记者:十中最鲜活的校本课程和文化读本是什么?校长:校园,读懂了校园,就读懂了十中的精神,人就会向着质朴大气不断靠近。

    十中着力营建校园文化,最终的指向是什么?柳校长的答语已非常清楚:塑造学生美的灵魂。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