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读书天堂”

苏州日报 20050323 二卷113页

■记者

苏州享有“人间天堂”的盛名,并非仅仅是“鱼米之乡,风物雄丽”,还在于苏州历来是个读书的城市,文化的城市。 

    加速发展苏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关键要强调苏州人的读书传统,挖掘苏州人的读书文化,把改善读书环境与实现“两个率先”及创建“学习型城市”结 合起来。 

    苏州要创建“学习型城市”,当然就必定要与“读书”有所关联。而说到“读书”,有三条相关的信息颇值得关注。 

    其一:上海正式提出2004年城市读书指数,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 

    其二:北欧芬兰被称为是当今世界读书人的天堂。因为芬兰是世界上图书馆使用率最高的国家,图书馆的分布密度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其三:苏州图书馆人满为患。日接待读者最高容量3000人次的图书馆,平均日接待读者竟超过了4300人次,双休和节假日更是高达8000人次以上。 

    三则信息反映了三个不同的侧面:上海在全国率先公布城市读书指数,说明了上海在社会和政府层面上的对读书的重视。芬兰有“读书人天堂”之雅称,是芬兰人素质特征和芬兰读书氛围的体现。而苏州图书馆的人满为患,在我认为,一方面表明了苏州人的读书热情,另一方面,则无疑也揭示了供求关系的失衡,意味着苏州读书环境在实质上的差强人意,也间接地印证了苏州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图书馆数量看,北京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总计25座,上海31座,广州、武汉15座,苏州中心图书馆只有1座,其余县区图书馆勉强可称8座。每10万人口所拥有的公共图书馆个数,纽约为0.43,巴黎为0.7,东京为2.87,伦敦为5.7,上海为0.24,苏州目前仅为0.13。 

    再从人均藏书量指标看,洛杉矶5.6册,北京2.8册,上海4.61册,香港1.4册。按目前发达国家人均藏书量的标准,公共图书馆藏书最少应该人均3册。我市目前号称人均1册,扣除水分,实际不足1册。 

    此外,在图书馆的网络建设、经费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性的图书馆法律法规的制定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还明显落后于中西部地区。 

    显然,这与苏州在全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与苏州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不相称的,与苏州文化的昌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不相称的。 

    苏州之所以享有“人间天堂”的盛名,并非因为仅仅是“鱼米之乡,风物雄丽”,仅仅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同时还在于苏州历来是个读书的城市,文化的城市,所以也是久负盛名的“读书人的天堂”。读书、刻书、藏书,既是苏州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明显特色,也曾经是苏州之所以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象征。正如文献记载:“吴中文风,素称极盛。大江之南,藏书之富,首推苏州。拥有数千百卷之图籍者,多不胜举,居民中藏有一二十箱线装书的,并不为奇”。所谓“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就是当时的苏州人对书的那份痴情!当然,此读书非彼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旧时读书功利与今日读书人的志趣已绝对是大相径庭。但苏州人骨子里崇尚读书的传统情结轻易是化不开去的。苏州图书馆之所以人满为患,苏州城乡图书销售前几年之所以能名列江苏省第一,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一种传承,一种基于文化基因的城市风骨和城市个性。 

    因此,加速发展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全面提升城市读书水平,对苏州而言,不但是务实之举,也是当务之急。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意义,把公共图书馆事业作为整个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甚至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圳2003年就提出了建设中国图书馆之城的发展规划,到2005年末,人均藏书将达到6册(按户籍人口计算)。 

    其次,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发挥苏州图书馆作为全市中心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积极联动社会资源,共建基层图书馆,重点建设并推广基层图书室。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的形成和作用,是提升城市读书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另外,必须注重全面改善城市读书环境,形成和强化城市的读书氛围。这既包括开办各种读书场所,也包括建立各种读书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鼓励各种形式的读书创意。 

    加速发展苏州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关键要强调苏州人的读书传统,挖掘苏州人的读书文化,把苏州人的读书情结与凸现城市风骨、张扬城市个性结合起来,把改善读书环境与实现“两个率先”及创建“学习型城市”结合起来,从而再创苏州“读书天堂”的时代辉煌。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