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渡桥,美丽传说传了七百载

苏州日报 20160329 A第07版

■陆辰荪


  □口述:陆辰荪 杨枝新村50幢居民整理:小白袁伟

  葑门外一带河多桥多。有些古桥早已成为景点,吸引众人前往一睹风采。其中,灭渡桥无疑是众多桥梁中的佼佼者,仅仅因为一个不同凡响的传说。
  灭渡桥位于葑门东南,横跨京杭大运河。据史料记载,灭渡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历时两年建成。
  在古代,灭渡桥所在的位置是苏城东南赤门湾去葑门的必经之地。据传在没有桥以前,行人只能依靠渡船,渡工常借机欺凌过往路人,后有僧人在此募捐建桥,取名“灭渡”,意思是赤门湾从此消灭了渡船。由于在吴语中,“灭”与“觅”同音,时间一长,灭渡桥就被人叫成了觅渡桥,此桥创建的原意也渐渐被人淡忘。
  历史上,苏州每次遇到战事,灭渡桥附近均会有重兵把守。三国时,周瑜曾在此桥东堍的肖堡场操兵点将,这个地方也叫作“操场上”,一直到清代,都有兵丁驻守。1862年,太平军驻守灭渡桥,清政府联合洋枪队,乘小货轮在灭渡桥至宝带桥的京杭大运河沿线进行扰搅,破坏驻防,企图消灭太平军。太平军事先在河中投放大量水草,缠满轮船的螺旋桨,轮船一时动弹不得,太平军趁机打击洋枪队。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增开苏州为通商口岸。作为交通咽喉的灭渡桥一向是兵家要塞,被设为“苏州关”。两年后,英国又凭借《续借英法洋款合同》,将灭渡桥边的“苏州关”改为“英国关”,并在此设“总税务司”。即使现在,灭渡桥一带还被苏州人称为“洋关”。
  存世700多个春秋的灭渡桥,先后历经了明正统年间、清同治年间及改革开放后的三次整修。1985年的整修,拆除了铁栏杆,恢复石栏。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保存了多次重修的历史痕迹。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估计是始建遗物。桥形未变,为单孔拱式,东西走向。该桥采用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和大体量船只经过的需要。古桥的拱顶厚度仅30厘米,显示了当时设计和建造的技术的高超。
  而今天的觅渡桥位于南门路东端,灭渡桥南,是2002年结合南门路改造而新建的。新桥的建成,沟通了东西向的交通。同时又增添了“觅渡揽月”的景点,亭台曲栏美不胜收。新桥、老桥与隔河相望的堞楼相互映衬,共同组成了苏州东南角的古韵今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