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藏书楼

姑苏晚报 20051203 四卷121页

■陈建忠、孙迎庆、马杰

余秋雨《白发苏州》中说:“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的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持了风韵的核心。”

    珍藏着很多线装书的苏州私家藏书楼,就曾构成了这种风韵的核心。

    苏州的私家藏书之风,明清以来就享誉海内外,较大的藏书楼前后有70多座。这些私家藏书楼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也传承了苏州的历史文化,其建筑本身,也是苏州城市建筑中珍贵的遗产。苏州小巷的书卷气,很多就是从小巷藏书楼里珍藏着的古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

    藏书楼是苏州名人俊士们读书、收藏、著述之所,也是他们的精神领地。在这一方空间内,他们读书,著述,与知己纵论古今,这种卷中岁月,是文化古城里独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明代苏州的2处大藏书楼

    明代是苏州私家藏书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藏书家不断涌现,藏书楼日益增多,规模扩大。著名的藏书楼,有王鏊的“颜乐堂”和唐寅的“学圃堂”等。

    学士街“颜乐堂”,王鏊藏书处“颜乐堂”为宰相王鏊退老后读书藏书之处,在学士街西侧一带。王鏊年仅59岁就辞官归里,每想到国家大事,仍忧心不已。其子王延喆见父闷闷不乐,于是“筑园娱亲”,在苏州城里建造了胜甲一方的怡老园,并在园中建藏书楼,作为其藏书、著述之处,也是与吴宽、唐寅、文征明等人评品书画的场所。王鏊的藏书很多,家藏宋版《史记》、《玉台新咏》等书,颇为当时藏书家所推重。

    桃花坞双荷花池学圃堂,唐寅藏书处学圃堂在桃花坞双荷花池。明清以来,人们都把唐寅的字画视为珍宝,其实桃花坞双荷花池学圃堂内,不知有多少奇书异画和珍善古籍,令藏书家们惊羡不已。他收藏的图书不仅供其读书著述时使用,更多的则是从书画家的角度作欣赏,助其雅兴。一次文征明去唐寅家借书,满壁典籍使其感慨万分,写下《唐寅富藏书·饮子畏小楼》一诗:“君家在皋桥,喧阗井市区,何以掩市声,充栋古今书。左陈四五册,右倾三二壶。”由此可见,博学多才的唐寅藏书之丰富。

    清代和近代的苏州私家藏书楼

    清代和近代,苏州藏书家和藏书楼在全国来说是最多的,其原因,与吴地经济发达,环境优越,精神文化生活已深植于社会习俗而密切相关。

    干将路乐桥,顾氏祖孙四代藏书楼过云楼为顾氏祖孙四代珍藏书画及古籍、金石之所,曾以藏品既精且多,有“江南第一家”之誉。过云楼的藏书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了吴中藏书家的传统,注重宋元古刻;另一是注重名人钞校稿本,所藏书质量较高,也是吴中鉴赏派藏书家的遗风。

    过云楼藏书的传承曾数历惊险。先是清末民初时,日本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的岛田翰在经济财阀支撑下,眈眈于过云楼藏书,但未有得逞。抗战时期,为避战火,过云楼曾将八百余部藏书陆续转往沪上租界。“文革”浩劫中,顾氏过云楼亦被查抄,后查抄物归还了顾氏后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图书馆购得顾家藏书共541种,现辟出专室陈列保存。

    1993年,在干将路工程中,过云楼以原样进行了全面复原修缮,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面貌,其楼面阔三间12米,进深9.5米,高9.2米,楼前左右轩廊壁开扁式六角砖细框,内嵌乱冰片纹木花窗,制作精良。为更好保护古建筑,过云楼现为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办公用地。走进这个在全国率先建立地下管线管理的机构,可以看到这座从清代就有的著名藏书楼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葭巷46号,黄丕烈藏书楼藏书家黄丕烈的藏书楼“百宋一廛”,现原址虽已成为厂房,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但藏书楼还在。藏书楼建筑外观有一弧形圆门,入门为一小院,虽然不是很大,但十分雅致。黄丕烈自谓生平无他嗜好,于书痴迷成癖,遇宋刻书必不惜钱购之为快,先后购得宋版书近200部,翘楚群雄,海内无双。这座清代古建筑至今日还保留着。

    高师巷2号许厚基藏书楼许厚基的藏书楼名“怀辛斋”。许氏祖上经销进口洋布为业,因此家中十分富有,当时苏州人讥笑其不读书,于是发奋读书,耗巨资购书。但因不懂古籍版本,曾请曹忠元、傅增湘、缪荃孙等专家审阅和鉴别校本。许氏还是一个大孝子,为纪念其母养育之恩,他以“怀幸”命名其藏书楼。藏书家总希望自己的藏书能子孙后代相传,但许厚基的藏书自收自散,可说是我国藏书家中绝无仅有的特例。

    侍其巷38号,邓廷桢藏书楼“群碧楼”邓氏祖上本是金陵文化望族,曾祖邓廷桢为一代名臣,也是邓氏家族辉煌的顶点。群碧楼为一栋“口”字形六上六下的走马楼,建筑装饰十分简朴,没有雕梁画栋,也没有回廊曲折。朱红的窗户,青灰的瓦顶,掩映在翠竹丛中。邓邦述在光绪三十二年游欧美归,途经上海,喜获黄丕烈二部旧藏宋刻唐人诗集《李群玉集》和《碧云集》,遂各取一字,名其书楼曰“群碧楼”。当时藏家看重明嘉靖刻本,邦述贮架150部之多,乃命其室“百靖斋”。群碧楼藏书甚精,至宣统三年,其宋刻本已达八百余卷、抄本五千余卷、批校本五百余卷。邓氏生前、身后散出之两大宗书,今分别在台湾南港中研院等,系台湾地区保存较完整的近代藏书家藏书之一。

    双林巷33号,词曲大师吴梅藏书楼“奢靡他室”为著名词曲大师吴梅的藏书楼,吴梅在词、曲、诗、文的研究和创作上有较大的成就,是第一位将戏曲学术搬上高等学府北大的开拓者。吴梅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奢靡他室”在楼房东首,以藏戏曲、传奇为主,至民国十七年已达六百余种。其藏曲之富,一时无二。所藏佳品还有元刻本《琵琶记》,经钱谦益、黄丕烈、端方、翁同龢等递藏,盛以精制楠木椟保管。解放后,其子吴良士等人将藏书捐献北京图书馆。

    悬桥巷顾家花园顾颉刚藏书楼“纯熙堂”为史学大家顾颉刚的藏书楼。顾颉刚自10岁起即出入苏州玄妙观书肆购书。这固然与其出生书香世家有关,也与苏州一带藏书风气浓厚有关。其藏书很有特色,首先是大量的古史考辨及历史地理之书,其次是江苏地方志书,仅乡镇志书就有《同里》、《周庄》、《相城》、《梅里》、《黎里》等十数种。解放后顾颉刚到北京任职,相关部委专门特批一节车厢供其载书。顾逝世后藏书全部捐赠科学院图书馆。

    颜家巷16号,王謇藏书楼著名学者王謇的藏书楼“海粟楼”,在坐北朝南,分成东西两路的王謇故居大宅中的西路第二进。城建拆迁时,在其后人的力争下,部分旧建筑得以保存,但原有格局已难寻觅踪影。王謇嗜书成癖,曾卖掉家中田产买书,为此遭到妻子反对,夫妻不睦。他尤喜乡邦文献,罕秘之本有《天平志》、《姑苏名贤后记》、明正德原刻本《姑苏志》。海粟楼藏书解放后陆续散出,但仍有部分由其后代收藏。

    十全街111号,李根源藏书楼十全街“曲石精庐”李根源的藏书楼,为一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建筑。李根源寓居苏州时,曾踏遍苏州邓尉等100余处名山、墓葬和寺庙,搜集史料,仅在东、西山就发现三百五十六种碑刻。曲石精庐藏书十分丰富,有吕留良《四书讲义》,康熙间刊本,为海内稀有之本。曾请弟子杨石卿编《曲石精庐藏书目录》三卷,但未刊印。李根源在1950年9月将其家中藏书数万本捐赠苏州文管会,文管会曾专门为之举办展览,陈列所捐图书,足见曲石精庐之藏书规模。

    私家藏书楼亟待保护

    历经沧桑变化,苏州的私家藏书楼面临着新的命运。

    第一类,楼舍修缮维护良好,成为苏州文化旅游景点,如:在拙政园内,有苏州明代王献臣藏书楼“临顿书楼”;在网师园内,有清代李鸿裔藏书楼“殿春簃”;在曲园内,有国学大师俞樾藏书楼“春在堂”;在留园内,有近代藏书家盛宣怀藏书楼,均保存完好。

    在常熟古里镇,有瞿氏二层两进藏书楼“铁琴铜剑楼”和相应小院。

    第二类,藏书楼部分保存还好,但楼舍现已改做他用。

    如庆元坊12号听枫园内吴云藏书楼“二垒轩”,现为苏州国画院所在地。韩家巷4号鹤园内朱祖谋藏书楼“听秋山馆”,现为苏州海外联谊会所在地。以及十全街249号藏书家王颂蔚的怀厚堂写礼,收藏家何亚农的“观木楼”,现为南园宾馆高级客房等。

    第三类,相当多的私家藏书楼现在演变为普通民居。

    如苏州南石子街8号潘祖荫藏书楼“滂喜斋”、“攀古楼”,现为苏州被单厂和其所附设的旅馆。顾颉刚纯熙堂旧庐依旧,现为其后人退休后回归安度晚年所住,但书籍早随主人漂游各地了。

    作为一种文化景观,苏州的藏书楼许多名称还在,旧影还在,人们怀旧的情绪也还在,亟待保护和善待,是小巷里的藏书楼,应有的结局和命运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