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私塾何以引人入胜——对菊斋私塾的全方位解读

姑苏晚报 20051106 四卷110页

■冬梅

核心提示

    近日,苏州这个充满文化味的古城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物。10月29日,一家名为菊斋、具有现代观念的私塾开课了,在古城一个幽静的小别墅里,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6个孩子读起了中国的古典文化书目—《弟子规》,全国媒体为之关注。

    “没想到会引起全苏州市、甚至全国媒体的关注,我们感到压力很大,这个课想不上好也不行了。”深秋的夜晚,当记者再次踏进十梓街迎风苑的菊斋私塾,私塾的两位负责人不约而同地叹道,他们想踏踏实实地做一件有益的事,现在备感压力,而随着第一堂课的正式开出,对教学形式、效果等各方面的探讨,家长、朋友、社会热心人士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让他们很有启发。但他们始终认为一个目标不能丢,就是灵活地教授中国的古典文化,对孩子来个人生的启蒙,作为对学校教学的一个补充。

    概况 关于菊斋私塾的人和物

    和一袭汉服的主讲老师36岁的张志义及33岁的薛岩汲总经理聊天,他们的话语充满了真诚。以前两人分别在哈尔滨和北京的企业工作,经济条件也不错。2000年,两个都爱好古典文学的人在北京参加一个聚会时相识,从此以文会友。两年前,他们想到要办一个私塾教授国学,今年7月,他们先后从单位辞职,首选了粉墙黛瓦、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苏州作为他们的理想之地。

    “我们一直想找个古建筑,但没有找着,只好租了这个仿古现代小楼,看上去还算优雅。”薛岩汲表示,为了营造气氛,他们专门参照古代资料制作桌椅、布置学堂,并定做了汉服。记者看到,一个不算太小的厅里正面墙上挂着孔子的像,一个老师的讲桌,桌上放着笔砚纸等,下面就是几排黑色的小条桌,只有1尺高,匹配的矮凳只能让小朋友挺腰盘腿端坐。后面墙上挂着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们成立的文化传播公司,是有合法资质的,“私塾”是公司的业务。薛岩汲目前是苏州市菊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讲国文的是张志义先生,另外还有其他几位老师讲授绘画、茶道。

    在一个网站论坛上,记者看到一个关于菊斋私塾的小小的帖子,写明了他们创办私塾的主要目的是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教学内容主要是蒙学、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让孩子学会简单的诗联创作。学制1年,每周六上三节课,学费每人每月320元,“相当于大学生家教的程度。”薛总说。“但我们的宗旨是作为一个对教育的补充,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培训。”第一次开课的这个班有6个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11岁。

    争议 新生事物引来赞誉贬褒

    作为古城的一个新生事物,自从9月28日,菊斋私塾在全球祭孔日试讲以来,越来越多的媒体表现出热情的关注(本报于10月15日B5版以《现代私塾悄现苏城》报道)。这几天咨询的电话一直不断,各种声音也层出不穷,有批评的有赞扬的。

    搜索一下网页或者看报纸可以看到不少,但归纳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一是批评型的,认为这是一种炒作圈钱的行为,老师教授古典文化,不必要身穿汉服,燃起香,学生也不必要盘腿而坐,这样学生真的能学到什么东西吗,最后还不是想经济的利益吗。有文道“于燃香膜拜之中,糊弄一下黄口小儿———逗你玩儿,弄俩钱儿。”二是感觉复古思想泛起,没有完整的教学计划,没有其它课程相匹配,清华大学曾经搞过一个国学班,但效果并不理想。更何况这个民间的私塾。三是赞同文化传承型,有评论写道,传授传统文化的精华,为现代学生讲授做“人”成“仁”的道理,现代私塾的出现是主动顺应时代的一个体现。四是不偏不倚的立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些缺失,现在有人来做这个事情,是好是坏,先慢着下结论。对此,私塾的两位负责人很坦然也很平静,他们说,实际上,他们花了远比古代的私塾要多上几倍的精力,挂上现代私塾这块牌子,肯定会引起非议,这些也是他们不断改进的动力,也能更加完善他们的教学计划。无论赞扬或批评他们都会耐心倾听。

    现场 从试讲到开课的尝试

    从采访到亲历,我们依稀可以看到菊斋私塾一个大致的经历。

    9月28日,全球联合祭孔,因为这天是孔子的第2556个生日,张老师穿着杭州朋友特意为他订做的汉服,对着孔子画像深深鞠了躬,开始了讲课;古琴老师也做了古琴的表演,这一天是他们的开馆日。

    10月29日下午,经过精心准备,张志义带着6个孩子开始了私塾的正式第一课。开课前,先举行了开班仪式。汉服装束的张志义先生先点了一炷香计时,然后向学生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带着学生向挂在正前方墙上的孔子像三鞠躬,向老师问好后,朗读了张自己写的《菊斋私塾开班文》:“华夏文风,首开三代。校庠以传,孝悌以载……四方安泰,天下大同。”接着便开始讲授《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课堂上,张先生穿插问题,孩子们回答踊跃,先生也不打断孩子的话,任其发挥,不时提醒学生发言时的站姿、音量等。一炷香点完,一节课结束,孩子们顿时喧闹起来,到种着竹子、垒着山石的院子里玩闹起来。3节课结束后,张志义嘱咐孩子们:“回去要把今天讲的内容背下来,还要想想以前有哪些做错的地方,把它写下来。”

    昨天下午,菊斋私塾的第二次课在省市五六家媒体的包围中开始了,相比上次的6个小朋友,这次又有家长送来了4个,八个双人桌子后都坐上了小朋友。10个小朋友开始听课。“没想到有这么多媒体,都招呼不过来了。”薛先生歉意地说,“现在正式上课了,请大家不要拍照摄像,怕影响孩子上课。”张先生在通往教室的帘子门口作揖致歉。孩子们上课前都在接受媒体的采访。

    一位5岁小朋友的妈妈说,今天第一次送女儿来,她是看到报上的消息才过来的,家里丈夫和她都对古典诗文很感兴趣,平时也要教教她,这里的氛围很不错,希望她能学点东西。昨天的课程安排是国文、书画、茶道,茶道老师也是穿着汉服教孩子们。许多家长都在外面耐心地等待。闲聊中,家长觉得他们看重的一个是这儿的氛围,另一个就是课程安排的综合性,不只是像外面开出的读经班。热闹的场面吸引了不少过来观摩咨询的人,在拥挤的人群里,还有一位老者也坐在私塾的客凳上静静地听课。

    探讨 从形式到内容的总结

    这个现代私塾从开班到现在才没几十天,就引起了这么大的响应,究竟什么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在第一次正式上课结束后,几位共同志愿者就坐在一起进行了探讨。

    他们认为无论是事前的准备还是课后的讨论,很多人可能更注重一个效果。但目前这个效果不会马上出现。在三香路幼儿园开设《弟子规》读经班的顾梅老师,参与了从听课到讨论的一些情节。

    形式与环境———营造氛围因为许多人对他们的形式,包括衣服、教室等的看法,张先生认为,环境是一种氛围,古时就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的说法,现在把学习环境布置成这样,是因为每个人受环境的影响很多,而汉服是汉族人的服装,服饰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所以营造一种氛围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接受传统的文化。但是因为怕一开始学生好玩,影响学习,所以没让他们穿上。他们选择这么个有院子的房子,可以让孩子课间互相闲玩沟通。

    灵活有变化———教学方法在第一堂课后,有一半的家长认为教学氛围严肃或轻松,家长有三个方面的反馈,一是希望孩子接受传统道德方面的教育;二是学习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受环境的熏陶;三是希望对最终达到的结果有个明确的概念。张先生说,他们的教学总纲是从德、文、言、行四个方面来安排的,专门对幼儿和少儿进行传统文化的教授。德,是做人的道理,排第一位;文,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言,是指交际能力;行,是一个人在社会的活动能力和表现能力,它不是简单的知识、语言表达,而是一个综合力的表现。从第一堂课来看,根据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并用互动的方式和学生交流,很有效果。比如说到卧薪尝胆,延伸到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孩子们听得很用心。他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对过于外向的孩子,有意引导他静心,对性格内向的孩子,则有意培养他发言和参与的意识。而在阅读文章方面,教孩子掌握正确的阅读速度和声调,培养他的谈吐。

    配合与沟通———双方互动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的结合非常重要,采访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者说,沟通包括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张先生说,他要做孩子们的朋友,虽然老师和学生有层次上的区别,但不是让孩子对老师产生惧怕心理。老师用自身的知识和修养直接感染孩子,但同时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

    菊斋私塾以现代私塾的面孔,出现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苏州,引来纷纷注目,但正如许多人说的,现在只是一种探讨,说不上复辟或者其他什么,相信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私塾主人也说,他们要做的只是想让现在的孩子,在未来的回忆里有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的启蒙,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假山有竹子,还留待一点儿《三字经》的朗朗读书声,而不仅仅是麦当劳和动漫画的掠影。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