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书院

苏州日报 20161017 C第04版

■大明

  书院是古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苏州的鹤山书院,建于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地址在古城内的“南宫坊”。“南宫坊”所在地,即今天的书院巷。巷名因鹤山书院而得。与众不同,鹤山书院最早建于南宋时期,是一所从外地引进的书院。
  鹤山书院的创建者为魏了翁。魏了翁(1178—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谥文靖。他从小聪慧好学,年十五著《韩愈论》,名声鹊起。庆元五年(1199年)中进士,任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在蜀为官十七年,入进兵部郎中,累官至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要职。后因与大臣史弥远不合,被劾降三级。绍定四年(1231年)复职。次年,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知遂宁府。其后又至漳州、绍兴、福州等,以资政大学士致仕。其著作除了《韩愈论》,还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今考古》《师友雅言》等。晚年,魏了翁因厌倦官场而毅然辞职。辞官时,理宗面赐唐代诗人严武的名句,题写“鹤山书院”相赠,并且御赐苏州宅第为别墅。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魏了翁返回家乡四川蒲江,在白鹤山下筑鹤山书院授徒,人称“鹤山先生”。魏了翁推崇朱熹理学,强调教化的“正心、养心”。文人学者争相求教,书院一时人满为患。因为过度操劳,办学仅一年多,魏了翁就因病去世。
  魏了翁在苏州的宅第,规模颇大,有高节堂、事心堂、靖共堂、读易亭等。元代至顺元年(1330年),魏了翁曾孙魏起向朝廷提出请求,将其祖先故居改为书院,以弘扬先人道德风范并培养人才。元文帝欣然同意,命学士虞集题写“鹤山书院”匾额相赠。于是,时隔将近百年,四川白鹤山下的鹤山书院在苏州获得新生。明永乐年间,书院地址改建为巡抚行馆(后来的江苏巡抚衙门),书院迁移至巷的东南隅。弘治十一年(1498年),裔孙魏芳又奏请朝廷,将书院改为祭祀魏了翁的专祠——“魏文靖公”祠。嘉靖四年(1525年),巡抚吴廷举重修魏文靖公祠。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巡抚汤斌又重修祠堂。清代文人姚承绪,著有《吴趋访古录》。文中列《魏文靖公祠》条目歌咏:“理学崇先代,魏祠自古今。著书衡道力,抗节立朝心。宦迹江淮溯,儒风濂洛钦。鹤山留赐额,香火话棠阴。”
  明清两代,不少名臣在巡抚衙门任职。著名者有海瑞、汤斌、梁章钜、林则徐等。辛亥革命时,巡抚程德全在此宣布:江苏脱离清政府独立,成立军政府。如今,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依然保存,地址在书院巷20号。旧址现存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的大门、仪门、后堂、后楼等建筑,以及盘槐、朴树等古树。解放后,“江苏巡抚衙门旧址”辟为教育机构,由苏州市卫生学校(现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使用并管理。其保护等级,也由“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鹤山)书院遗址辟为(卫生)学院,书香遗韵传承至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