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起散落的文学珍宝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广受热评

苏州日报 20050218 二卷96页

■徐宁

背景 

    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范培松教授和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金学智教授历时四年携手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市级地方文学史―――《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面世以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高度评价,认为这部被教育部和省、市立为重点项目的150万字的巨著,拾掇起散落在历史长河和古巷深处的文学珍宝,选题新、资料丰、考据精、内容广,翔实记录了苏州文坛千年之盛,开创了中国地级市编纂文学史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著作。



    《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对《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一书的出版均作报道。《文学报》的书评中提到,该书自先秦苏州文学一直“通”到现代苏州文学,是1932年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面世以来第一部标明“插图本”而又凸显地方性的文学史皇皇巨著。“仅从文学史方法论的角度看,这部专著的创新意义和价值取向,已远远跨越了苏州的地域、文学的范围。” 

    范培松和金学智教授曾作过一个粗略的计算:自古以来,苏州作家有14次在全国文坛上领衔,孙武的《孙子兵法》是国内第一部军事散文;王鏊的台阁体影响文坛几百年;包天笑、周瘦鹃的鸳鸯蝴蝶派享誉海内外;陆文夫在上世纪80年代开创小巷文学;东吴大学教授黄人在上世纪初著述国内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冯梦龙小说、金圣叹评论都曾在那段历史上独领风骚。2500年的苏州,文人才子辈出,文化积淀深厚,在这块文化的沃土上,苏州籍作家不断走向全国,非苏州籍作家又不断流向苏州。哈佛大学教授李欧梵先生重临苏州时说,面对苏州文学这个群星璀璨的文学长河,如果没有一部文学史对其加以梳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了更好地反映苏州作家和作品频繁的双向流动,编者集思广益,科学厘定了“苏州作家”和“苏州作品”这两个重要概念。他们将唐代在宦游时写了不少苏州作品的三位苏州太守―――非苏州籍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列为苏州作家;而对非苏州籍作家所写、又对苏州颇有影响的名篇佳作也广为采掇,按朝代有序地编为苏州作品系列。这种作家、作品双线交叉而以作家系列为主的逻辑结构,这种立足史实,尊重史实,敢于打破文学史既定模式的创意与整合,对于同类文学史书的编写具有启发意义。 

    《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的又一创新是因地制宜,在苏州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对边缘文学处女地的开拓。历史上的苏州文坛、艺坛极为繁荣,宋明以来,苏州文学、园林、绘画、戏曲的创作均领先于全国。与此相应,苏州出现了文士云蒸、名家辈出的文化现象,如明代的吴中四杰、吴中四才子、吴门画派以及戏曲的吴江派,共时相交此伏彼起,不少戏曲家博综众艺,一些艺术家又是著名的造园家,《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将园记、咏园诗、题画诗、楹联等微型文学样式引进文学史的学术框架,将边缘文学纳入文学史的视野,点面结合体现了文学与戏曲、园林、绘画、书法、评弹等艺术的共时性交叉,开创了国内交叉文学史的先例。通过这种创新的交叉,读者可以了解以往为书画之名所掩的沈周、唐伯虎、文徵明、祝允明是如何集诗书画于一身,开辟文学新境的。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不但在文学与多门艺术的横向交叉上大胆突破,对苏州文学进行历史性的纵向开掘、梳理也有创新,将对张继、白居易、冯梦龙等名家名篇来龙去脉的研究提到接受史、生成史的高度,不少论述都有发人之所未发的独见之明。书中还有一绝妙处:那些走进苏州文学史的主要人物曾居何处,编者也作了详细的考证。 

    “史论结合”、“史评(赏)结合”是《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的又一大特色。编者为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专门设立章节,对金圣叹这样卓尔不群的文学批评大家、国学泰斗章炳麟、写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的黄人、国学大师钱仲联等给予合理评价。编者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肯定了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指出鸳鸯蝴蝶派显示了一种对现代性的追求,他们是“五四”新文学的同路人,一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已经深深触动了封建婚姻问题。 

    学术界认为,《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的编撰,使文化学和历史学通过文学而交叉渗透,构成一部既有文化广度,又有新意和深度的地方性大文学史。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