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三修《吴地记》

苏州日报 20161209 B第02版

■陈其弟

  在秦汉到宋以前,除了正史以外,我国史学界还长期存在着一种叫地记的体裁,方志界一般将其作为地方志的“先驱”,虽然尚不叫“志”,但已作为地方志看待了。谭钧培《重修苏州府志序》称:“吴中旧志,自吴平《越绝书》、赵晔《春秋》而后,若张勃、顾夷、陆道瞻、王僧虔、董监、虞世基诸家所记详已,惜久佚。”苏州是方志之乡,这种体裁的早期方志,除了上列数家之外,还有几种,总共曾经编过十多种,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张勃撰《吴地记》,其中有三种是吴郡陆氏编修的,体现吴郡陆氏家族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第一种是南朝陆澄撰《吴地记》。陆澄(425-494),字彦渊。南朝吴人。正史《齐书》有传,从传记资料来看,他是一位饱学之士,好学博览,行坐眠食,手不释卷。永明中,领国子博士,为尚书令。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据说,王俭自以为博闻多识,有一次邀集学士何宪等商量事情。等王俭说完,陆澄指出其所遗漏数百千条,都是王俭从未目睹的,令王俭折服,当时称澄为饱学之士。隆昌元年(494),陆澄因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而卒。所撰之书,多死后乃出。主要有《丧服》《汉书注》《杂传》《政论》《地理书钞》等。所撰《吴地记》,在卢熊《苏州府志》中屡有引用,可见明洪武间尚存。在考证海隅县(一作海虞县)和常熟之名的来历时,卢熊《苏州府志》引曰:
  “陆澄《吴地记》云:‘本吴之虞乡,孙权置虞农都尉于此。晋太康二年,改为海隅县,以其山东临沧海故也。’”又曰:“《吴地记》载:‘仲雍冢在常熟海虞山。陆澄《地记》乃齐永明间所作,则齐已有常熟之名。’”可见其价值所在。
  第二种是唐陆道瞻撰《吴地记》。卢熊《苏州府志》转引曰:“《御览》引陆道瞻《吴地记》云:‘吴县华山,太康中生千叶莲华于上,故名。’”这种书在后代一些旧志引用时亦作“《吴郡记》”。如《[乾隆]苏州府志·艺文四》著录即作“吴郡记一卷”。还是卢熊《苏州府志》转引云:“《御览》引陆道瞻《吴郡记》云:‘海虞县西六里有虞山,上有仲雍冢。’”《[道光]虞乡志略》5处引文皆作“《吴郡记》”,有云:“琳按陆道瞻《吴郡记》云:‘唐武德初,移常熟县治于故海虞城,在虞山南去山六里。’”依此推测,陆道瞻乃唐武德年间或之后在世。
  第三种是唐陆广微撰《吴地记》。早期的地方志体量都不大,均为一卷,上述两种以及其他人编纂的《吴地记》都已散佚,只能从后人的著录和引用中得知曾有此书。陆广微所撰是唯一传世的《吴地记》。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古今逸史》本;明《唐宋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本;清嘉庆十年(1805)《学津讨原》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江苏书局本;民国26年(1937)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26年《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古今逸史》本。通行本是1986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校注本。
  陆广微,苏州人,唐僖宗时在世,生平事迹未详。此书撰于僖宗乾符(874-879)间。《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对此书并无著录,而《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顾颉刚说:“按以发展观点视此书,与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范成大《吴郡志》,简繁疏密之间,次序井然。故知此书实是唐人作。”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据学津讨原本考核,认定此书当分为三:一“《吴地记》自按《史记》”至“《吴地记》终”,是陆广微原书,其中有“后人增续”内容;二《吴地记后集》旧本原文,有“以俟后来者添修”,旧抄本增19字“似淳熙时人就原文旁注”,“洪武《苏州府志》引无此十九字可证”;三《吴地记后集》“当是乾符时书”,文中不仅有宋人,而且有元人“陆续增补”。由此足证,陆广微撰《吴地记》,又经宋、元人增补,是可信的。
  此书有卷无目,是六朝至唐多种《吴地记》中唯一流传至今者。虽记述不详,且经后人窜乱,而其中保存有关唐及以前吴地之史料,为他书所无。并为其后修志与史、文作注等广泛引用。如《吴郡图经续记》云:“汉豫州刺史孙坚及其妻吴夫人、会稽太守策三坟,并在盘门外三里。载唐陆广微《吴地记》。”《吴郡志》载:“齐门,齐景公与吴战,不胜,以少女嫁吴太子终累,所谓 ‘涕泣而女于吴’ 者。终累,阖闾长子,夫差兄也,早亡。齐女思家,吴王于此作九层飞阁,令女登以望齐,故名。(陆广微《吴地记》)”其载唐事,于苏州和属县之沿革、山水、城池、坊巷、桥梁、寺观、坛庙、廨署以及物产风土、户口登降、赋税徭役等,均可略窥其变迁。而于方志的源流,确如顾颉刚所说,是苏州后继者的阶梯,如《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都是因利乘便,后出转精,更上一层楼的。

  □陈其弟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