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的清嘉年俗

苏州日报 20160219 B第02版

■陈益

西晋文学家陆机曾以“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的词句,评价吴地的风土人情。土风,今天的人们则理解为风土人情,涉及饮食起居、家具服饰、崇拜祭祀、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等方面。它在不知不觉中消长,在习以为常中为人们所接受,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跟别处颇有差别。
  那么,吴地又有怎样清嘉的年俗土风呢?
  拜冬,可以算是年俗的第一环节。每逢冬至日,人们相互揖拜祝贺。宋代周遵道在《豹隐纪谈》中说:“冬至互送节物,颜侍郎度有诗云:‘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他又说:“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 ‘肥冬瘦年’。”吴人自泰伯、仲雍奔吴以来,一直依照周代所用的历法行事,冬至夜就是岁末,即大年三十夜,民间的一切礼仪跟过年没有区别。民间甚至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至今仍然是祭祖的重要时节。
  清代太仓人顾张思的《土风录》记载,过春节时,有“空帖拜年”的习俗。朋友间互致祝贺,以空帖而身不至。也就是说,用通谒(拜帖)就可以代替见面了。这无异于今天的电话拜年、微信拜年、网络拜年,且早了好几百年。文徵明的《拜年》诗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他觉得,过年时向他人投送拜帖,世人认为这样更简易,绝不会说是空虚的礼节。显然,君子之交淡如水,看重情谊,而不是开着豪车、拎着昂贵礼物去拜年,才真正称得上是清嘉。
  团圆,是江南人千古不变的生活理想。自古以来,以耕作稻麦、捕捉鱼虾为生的人们,被局限于狭窄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都生活在一起,少有远离故乡、外出闯天下的情况。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孕育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和乡土意识,这就积淀起了重团圆、轻离别的习俗。吴地的年俗,尤其能体现这种团圆的心绪。
  体现团圆心绪的方式,有一件事是怎么也离不开的,那就是“吃”。只有用自己最嗜好的美味佳肴供奉神灵,祭祀祖先,才能保佑自己度过某些不吉利的日子。能够食指大动,敞怀品尝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才让节日真正成为节日,吃什么和怎么吃,不知锻炼出了多少智慧。除夕的年夜饭,全家老少在圆桌旁团聚,品尝美酒佳肴,笑逐颜开,其乐融融。这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当家人巧妙构思、精心制作,想寄托多少含义都不为过。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结尾,也是高潮。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元宵,又叫圆子,显然是取全家团圆的意思。吴地有将糯米粉做成蚕茧形的习俗,称之为“茧糰”。南宋诗人杨万里 《上元夜戏作长句》中有“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颠”的句子。茧卜的习俗,是在正月十五日夜,将糯米粉或麦粉做成蚕茧状,写吉语置于其中,以占一年之祸福。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的年俗,自然清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