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当代竹枝词

苏州日报 20160916 B第03版

■潘振元

   《苏州诗咏一千首》   潘君明 著古吴轩出版社2016年6月版
  在数年前,我就陆续读到了君明兄创作的《苏州古桥皕咏》《苏州园林百咏》和《苏州山水百咏》,后来又读到了他的《苏州美食百咏》《苏州工艺百咏》等。他在研究民间文学之余,连续拿出了几个苏州名胜景观与民俗的“百咏”,真令人钦佩。而且我觉得这些“百咏”与传统诗歌中的竹枝词或称竹枝歌非常类似。竹枝词源于民歌,初始之时还与歌舞结合在一起,到了清代以后才逐渐分离,成为文人诗歌创作中反映地方风貌的一种自成体系的形式。如在题材上,侧重于当地的民风民俗,风物景观,人文史实,具有浓郁的乡音乡情与地方色彩;在文学性上,有倾向于化俗为雅,寓雅于俗,贴近百姓,不求严整的特点。如果将君明兄的“百咏”与之相比,其格调显然是相近相合的,都是歌咏本乡本土的题材,带有民间的色彩,而且在每首诗之前叙明原由,述其概况。因此,我当时就赞赏他继续写下去,凑满千首,以成规模。可能言之者无意,而听之者有心,想不到才隔了两年多,便传来了千首诗咏完稿的佳音。当时随意的一句话,竟被他化为反映苏州风貌的鸿篇巨制。这部作品,君明兄定名为《苏州诗咏一千首》,非常通俗、直观、明了。但在我心里,这种诗咏形式应是苏州当代新的竹枝词。
  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家,从远古时代开始出现的民谣,到西周春秋的《诗经》,至战国的骚辞、汉代的乐府,都是曲可弦歌,调皆笙磬。随着文人的参与,诗不仅是用于吟咏性情,抒发个人的志趣与情怀,还起到了采旧事,记史实、颂功德、观风俗、补正史的一些作用。其中由民歌演化出来的竹枝词,虽发端于巴蜀,但从唐代开始已引起文人的注意,宋代开始普及,盛行于元代,明清则更盛。苏州目前留存下来的竹枝词最早即是元代,如杨维桢所作的《吴下竹枝歌》,包括他的《西湖竹枝集》,在当时唱和者达数百人。歌咏苏州的竹枝词很多,包括元代的倪瓒、杨维桢;明代的谈迁、沈周、王世贞、屠隆、陆深、史鉴、都穆;清代的朱彝尊、陈维崧、钱咏、尤侗、汪琬、袁学澜,近现代的金孟远、张一麐、范烟桥、曹大铁等名家,都曾留下了不少作品,其存世的总量占到江苏全省的三分之一。虽然近现代的竹枝词日趋式微,但因其情韵之隽永,节奏之铿锵,内容之接近生活,使人诵之齿颊留香,仍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依然受到诗人与读者们的青睐。我的老师崔护一生写了七部诗稿,其中就有一部《新苏台竹枝词》,计有109首,歌咏了当时的新风新貌,深深地叩动了读者的心扉。
  同样,当我看到君明兄的这部千首诗咏,在心中也激起了阵阵波涛,深感其不易:首先在宗旨上,觉得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有深度地反映了苏州现存的一些风物民情,如工艺、美食等领域,过去很少出现在文人的诗歌中,而这部书却单独列目,且得到比较全面深入的反映;其次在数量上,远远超越了前人。自竹枝词形成以来,尚未出现过一个人咏有千首竹枝词。可以说,这不仅是个人的突破,也是一个时代的突破。再次在内容上,涉及面非常广泛。每题百咏,即有百种物事,千首者,千种物事也。其中的“新事百咏”,将新中国建立以来,苏州50年间发生的时政民生大事咏为诗歌,“诗史”般地再现在“百咏”中,这是竹枝词的一个创举,也是传统竹枝词的最新成果。
  最后,我还想谈一谈君明兄在《苏州诗咏一千首》艺术创作上所作的努力。应该说,不谋其事者不知其难,唯有作者才深刻体会到其中的甘苦。因为,这部诗咏有九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是“百咏”甚至是二百咏,他面对的每个专题都是一百个以上同类型的事与物,遇到的每首诗都要用不同的语言、词汇与形式来表述与描绘,要避免出现在内容、思维、切入、描述、组合等方面的类同。除此之外,他还要收集涉及一千首诗所相关的史料、沿革、现状及其相关的故事、传说等等。他曾讲起过“百咏”创作的艰辛,有一次,一个专题写到二十多首时,已觉得“情急于辞”,感到词穷意尽,无法继续写下去了。但他坚持挖掘自己在诗咏方面的积累与功力,尽量拓展自己的思路,探索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或采取传说、民谣、民谚、史料与诗文中的材料,或使用写实、写意、抒情、通感、讽喻、儿歌、方言等手段,把“百咏”写好、写活、写出新意。下面我略举几例,以见一斑。如《山水百咏·树山》一诗:“浓绿山巅夕照斜,树山风物堪清嘉。杨梅树树樱桃色,红遍全村百姓家。”通过写景将山村化作五彩缤纷的图画,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歌颂,也是对新山村的赞美。又如《工艺百咏·甪直水乡妇女服饰》一诗,采用了写实手法:“蓝白相间色淡雅,水乡妇女亦潇洒。衣衫拼接花头巾,跨入秧田美似画。”他将描绘重点展现在水乡妇女的风俗特点上,并渗入了他对乡土民俗的深厚感情,使其笔下生发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诗的韵脚押仄声,读起来节奏感强,铿锵有力,这在书中也时有所见。还有《古桥皕咏·越城桥》这首诗:“吴王领地越王桥,雉堞屯兵大纛飘。叹惜夫差望不及,馆娃宫里笑声高。”讽喻夫差沉湎女色,丧失霸业,而发出了作者的感慨,类似古代的风谣。可以看出,君明兄为了写好这部《苏州诗咏一千首》,确实竭尽全力、函思英发,穷体尽变,让我看到他搜奇抉幽的毅力、体国经野的胸怀与呕心沥血的努力。

  □潘振元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