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士礼居到潘松鳞义庄

苏州日报 20161118 B第02版

■夏冰

  在平江路历史街区内,菉葭巷与悬桥巷之间,有条蚕丝弄,弄堂西侧的古建筑据说就是著名藏书家黄丕烈的藏书楼——士礼居。黄丕烈一生嗜学好古,藏书尤重宋版,在清代藏书家中,享有盛名,凡经过其收藏之善本古籍,多撰有题记,叙述得书来源或版本源流等,深得后人重视。道光年间,其藏书楼易主为大阜潘氏松鳞义庄之蛾术斋。
  大阜潘氏,远祖在汉代世居洛阳。西晋末,南阳太守潘攻随元帝南渡,出镇闽中。传至潘名,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任歙州刺史,为新安潘氏始祖。元末明初,潘祐又迁居大阜山南,创立宗祠,该支遂被称为大阜潘氏。明朝崇祯年间,潘氏的迁吴始祖潘仲兰因经营浙盐而由徽州歙县侨寓苏州南濠街,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就正式定居苏州,此后他的子孙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且屡登科甲,潘世恩、潘祖荫等人还成了朝廷中印累绶若的显贵,因此这个大家族成为苏州的名门望族。知名者有进士潘奕隽、潘奕藻,状元、大学士潘世恩,探花潘世璜,进士、工部侍郎潘曾莹,探花、军机大臣潘祖荫,贵州巡抚潘霨等人。道光十二年(1832),潘遵祁、潘希甫兄弟于悬桥巷东创建潘松鳞义庄,规定对族内子孙贫乏者加以周济。建庄初期有田2020亩,庄屋一所,由于历代管理周密,至1927年达3400多亩,房屋200多间,族墓两处。新中国成立之初调查,义庄还有田2409.96亩,男女现丁800多人。1950年土地改革,义田全部征收,潘松鳞义庄也宣告结束。
  苏州是义庄的发源地。宋皇祜元年(1049),苏州范仲淹捐资购义田首创义庄,至今有近千年的漫长历史,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范氏义庄实施计口给米,每口每日支白米一升;冬衣每口一疋。范氏家族成员生活所需的衣食,可以通过义庄无偿获得,重大事项如教育、丧葬、婚嫁的经费也不用发愁就可以得到,因此说他们的基本生活是有保障的。发展到近代,义庄成为一个家族的公益慈善组织,简而言之就是家族中的富裕者出钱出物,给贫穷的族人以经济上的资助。但义庄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救济,义庄也从事文化教育的事务。以潘松鳞义庄为例,1907年庄正潘承谋等重修家谱,就是在义庄内组织完成,版权也属于潘松鳞义庄所有,谱内还有版权印记。读书是训族第一事,义庄制订一整套措施并不断完善。道光时规定,凡参加县试、府试至会试者,由义庄分别给钱一千文至三千文不等,会试中式另给两千文。1907年,庄正潘承谋还在义庄内创办潘松鳞两等小学,聘请高等学堂毕业的知名人士担任教员,实行新法教学。对本族子弟概免学费,无力缴膳费、书费的可申请减免,对报考中学、大学以及出洋留学者给予资助。
  由此看来,从黄丕烈的士礼居到潘氏的松鳞义庄,建筑的主人时有兴替,而重文兴教的风气却在这里一脉相承、长盛不衰。

  □夏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