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当代园林经典专著

苏州日报 20041230 二卷64页

■子鱼

■子鱼

    《苏州古典园林》,作者刘敦桢,湖南新宁县人,1897年生,1968年卒于南京。早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华海建筑师事务所工作。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和东南大学合并成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柳士英、刘敦桢、刘福泰等在中央大学创立中国最早的建筑系。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苏州古典园林》是刘敦桢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研究的结晶。他于1956年在南京工学院校庆报告会上,首次发表的“苏州的园林”学术论文,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又选择保存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十余座著名园林,进行精密的测绘,拍摄了大量照片。1959年,在他的主持下写成《苏州古典园林》一书的初稿。正当书稿修改定稿准备出版时,遇上了“文革动乱”,部分图片资料流失,刘敦桢也于1968年病逝。“文革”结束后,南京工学院建筑历史教研组重新对刘敦桢的遗稿进行整理,于197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此书的出版,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引发了国内建筑界研究园林的风潮,使传统园林的研究逐步普及并推向深入,促进一些城市及时挽救了一批濒于毁灭的古典园林。同时也纠正了国际上曾一度以日本为东方园林代表的片面认识。   此书于1979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目前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为绪论、布避、理水、叠山、建筑、花木以及15处园林实例,配有大量的图片和测绘图,科学地总结了我国古典园林、特别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成就。   “绪论”篇,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以及苏州私家园林的历史,得出了“中国古典园林是具有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体系。它在世界园林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在亚洲曾经影响日本等国家的造园艺术,而且在18世纪后半期,对远处欧洲的英国等地也有一定影响。苏州古典园林是我国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现存的这些园林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并总结出苏州园林艺术特点,如利用自然、有若自然;诗情画意、意境等;还阐述了影响苏州园林发展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布局”篇,用现代建筑理论的科学方法,对苏州古典园林布局手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如:景区和空间;观赏点和观赏路线;对比和衬托;对景与借景;深度和层次等都有精辟论述。这些理论为后人研究古典园林提供了科学的尺度和标准。   “理水”篇,对水在园林中的作用以及运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在组织园景方面,以水池为中心,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形成各种不同的景色,是我国造园的一种传统手法。”作者详细地从池面处理、池岸处理等进行了剖析。   “叠山”篇,认为园林叠山受绘画的影响,具有中国山水画式的特点,是中国园林风格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在分析了假山规模、形式、布局、作用等后,着重分析了造山与土石的关系、造山与园林环境的关系、山的组合与轮廓、陪衬手法、叠石的基本条件以及叠山的具体手法。   “建筑”篇,认为“建筑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有使用与观赏的双重作用。”并以科学的严谨态度分析,发现苏州园林“一般中小园林的建筑密度可高达30%以上,大型园林的建筑密度也多在15%以上,”;因此,他认为,园林的建筑的艺术处理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对整个园林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园林中的建筑其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由于建筑在园林中担当着不同角色,刘敦桢在论述中特别分析了建筑的使用性质、建筑的造型与组合形式、建筑的色彩、建筑造景的手段等,并分章节分析了“院落”,“建筑类型”,“建筑构造”,“装修”,“家具及陈设”,“墙与漏窗、洞门、空窗”,“铺地及建筑小品”。   “花木”篇,认为“花木是组成园景不可缺少的因素。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配置以不整齐不对称的自然式布置为基本方式,手法不外直接模仿自然,或间接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得到启示。”利用花木的季节性,构成四季不同的景色,是苏州园林中习用的一种方法。由于苏州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大型园林的花木约在百种以上,中小型园林亦有二三十种至六七十种。刘敦桢还分析了花木配置的形式,如:多数采用孤植,也采用一种类树群植或丛植、多种类树群植或丛植;对花木在房屋附近、山水旁的配置手法,文章中也有详细的分析。   “实例”篇,着重分析了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怡园、耦园、艺圃、环秀山庄、拥翠山庄、鹤园、壶园、残粒园、王洗马巷七号某宅书房庭院的历史、沿革、布局、艺术特点,配有大量图片和测绘图。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