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保护从规划开始

城市商报 20120313 第04版

■施晓平、周锡娟

 □商报记者 施晓平 周锡娟
  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尽可能不拆,八易其稿拿出唐寅故居复原方案……正在推进中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规划之初就引入保护理念,将工作的核心目标,确定在对桃花坞传统文化的原生态保护上。

  规划原则
  传统风貌建筑尽量不拆

  桃花坞名扬海内外,不仅因为她有着诗一般的名字,还因为她的深厚文化底蕴。这里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即唐寅)的终老之地,至今还保存着唐寅故居遗址、唐寅祠等古迹; 并散落着省级文保单位五峰园、市级文保单位泰伯庙、控保建筑状元陆润庠故居、名医曹沧洲故居等一大批“珍宝”;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之多也让世人惊叹。启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目的除了整治环境、改善民生、发展旅游,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
  这样的保护,早在规划阶段就已开始。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身涛告诉记者,围绕这一工程,他们先后委托具有一级规划、一级文物保护工程设计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规划》(总规)和《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建性详规》、《泰伯庙阊门西街文化区修建性详规》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规划时秉承这样一个原则,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能不拆的尽量不拆; 已经消失或发生变化的重要传统建筑,则要进行有依据的复原性修建。
  参与《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建性详规》编制的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王剑锋也告诉记者,他们编制规划时明确提出,要把区域内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保护好,用于唐寅文化展示(包括旅游观光和文化展示)、非遗展示(包括非遗展馆和创意产业),最终让这一地区变成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吴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非物质文化遗存的集中展示区、苏州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唐寅故居
  八易其稿拿出复原方案

  历史上唐寅故居范围很大,现在的遗址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单靠目前遗址上的两个传统建筑,显然不能充分展示唐寅在苏州乃至全国的书画影响,也不能充分反映其当时的生活状况。为此,规划方案将唐寅故居用地扩大到9600平方米,比现存范围大了10多倍,从而为这一故居的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
  用地大了,但怎样布局才符合原貌,又是一个问题。因为,四五百年前的唐寅故居,历史上什么模样谁都没见过。为了让修复后的唐寅故居更接近本来的面目,设计人员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找到一幅清代的画作作为参考。设计好了再征求徐刚毅等文史、文物专家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没想到专家们提出,这幅画离唐伯虎时代也已二三百年,靠不住。设计人员只好结合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再从描写唐寅故居的诗词中寻找参考答案,对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的修改。
  曾身涛指着一大沓规划图说,这些都是唐寅故居文化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从2010年3月开始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八易其稿,才拿出了意境上最接近原貌的方案。修复后,这里将遍植桃花,恢复东荷花池,重现“桃花坞里”;复原学圃堂、寐歌斋、蛱蝶斋等建筑,再现“文人雅园”格局。

  唐寅祠堂
  增建东路恢复祭祀场所

  再如唐寅祠的规划。现在的唐寅祠只有西边一路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门厅-大厅-楼厅,没有祭祀场所,这显然不符合原貌。于是规划方案提出,在现有建筑东侧,按明代祠堂格局增加一路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祠门-享堂-花园-天章阁-水池-桃花仙馆,水池东侧再建一座才子亭。
  去年10月,包括唐寅故居和唐寅祠在内的 《唐寅故居文化区修建性详规》,终于通过了政府部门的审批,目前正在严格按规划方案推进。与之配套的几十本分门别类的规划建设方案,无声述说着精细化操作的完美追求。
  根据设想,泰伯庙前已经改为平桥的至德桥,也将用老的桥梁构件,恢复成原来的形状—人形拱桥。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