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遗景,皇亭御碑隐于市

城市商报 2015/7/24 B02版

■何大明



   皇亭街万寿亭
  不用走出城外、寻遍青山,便只是在苏州古城内,随处走走,便可见古迹名胜,有些还都已经列入控保名录了。身在这样的地方,是一桩幸事,古与今,在时空中重叠,我们既能享受现代化的社会基础设施,又能从这些古迹中一一描摹感受古人的心境与文化。
  在皇亭街小区里,林立的居民楼内,便藏着三块御碑。暑天里,万寿亭中坐一坐,老大爷摇着蒲扇纳着凉,和小孙女说一说:当年呐,康熙爷下江南,来到咱们苏州的故事。

  何大明文/摄

  在胥门泰让桥东南堍的皇亭街小区,有三块保存至今的清代皇亭御碑,已列入第四批控保建筑名录。御碑为纪念当年康熙和乾隆二帝南巡苏州而设。2002年2月,市政府实施惠民实事工程,对胥门低洼地区进行改造,隐藏在危房中的三块御碑就此露出庐山真面目。如今,御碑已成为环城河48景中的一处亮丽景点,名“皇亭胜迹”。
  三块御碑呈“山”字型排列,皆来历不凡的御碑,都有一段传奇故事。中间是“康熙口谕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帝玄烨(康熙)南巡至苏州。欣喜之余,他对陪同的江苏巡抚汤斌等下达口谕:“朕向闻江南财赋之地,今观民风土俗,通衢市镇似觉充盈。至于乡村之饶、民情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饬尔等大小有司,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隐……”汤斌当场记录面谕内容,勒石树碑筑亭。
  右边是“驻跸姑苏城诗碑”。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帝弘历(乾隆)南巡至苏州,游览之余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歌咏姑苏民风的七言诗。诗曰:“牙楼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挈喜相趋。周谘岁计云秋有,检察官方道弊无。入耳信疑边各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左边是“支硎山寒泉诗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时隔五年又南巡至苏州,驻跸郊外支硎山,陶醉于名山名泉风光,写下五言咏景诗:“泉出寒山寒,秀分支硎支。昔游未曾到,名则常闻之。烟峦欣始遇,林壑诚幽奇。应接乃不暇,而尽登神思。庭前古干梅,春华三两枝。孰为宧光住,斯人宁非斯。”乾隆的这两首“咏景诗”,也被地方官员勒石刻碑。
  如今,皇亭街小区内的三块御碑,坐落在环城河南岸的带状小游园内,安置在一座花岗岩露台上。露台上的三块御碑,间隔有序,均为青石质。中间一块为“康熙口谕碑”。整块御碑,从上至下分为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额高浮雕“双龙戏珠”图,四周装饰龙纹边框。正中额“圣旨”两个楷书。碑身四周边框也装饰龙纹。碑座图案为传统的“赑屃”。赑屃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形似乌龟。右面一块“驻跸姑苏城诗碑”,无碑额,碑座镌刻“双龙戏珠”图。左面一块为“支硎山寒泉诗碑”。碑座也镌刻“双龙戏珠”图。  与三块御碑近在咫尺,还有一座小亭,名“万寿亭”。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至苏州,巡抚都御史汤斌记康熙面谕及经过,于二尚书祠废基勒石树碑,并为碑筑了一座万寿亭,百姓称其为“皇亭”,这条街也由此得名。
  御碑原有的碑亭已毁,现在的小亭系2002年新建。亭的制式,为传统的六角攒尖顶。黛瓦亭檐下,镶嵌木格挂落。地面铺冰裂纹大理石。柱间连缀吴王靠。小亭南北两面,均悬挂匾额和抱柱联。南面一块匾额,红底黑字,题“万寿亭”三个行书。两侧圆柱上,红底黑字,悬挂一副竹刻行书抱柱联。联曰:“欢声笑语乐万寿;金桂银杏伴古碑”。北面一块匾额与南面相同。其抱柱联曰:“今建圣亭承万寿,古迹御碑传千秋”。

  驻跸姑苏城诗碑

  牙楼春日驻姑苏,为问民风岂自娱。艳舞新歌翻觉闹,老扶幼挈喜相趋。周谘岁计云秋有,检察官方道弊无。入耳信疑边各半,可诚万众庆恬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