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坞坵

苏州日报 20150206 B第02版

■记者

 坞坵在今常熟市东南白茆集镇西南,山泾塘北岸。丘阜高10米余,因其周边为低平原,故名坞坵或坞山。丘阜有土无石,貌不惊人,可是历代志书却屡有记载。
  《(至正)琴川志》云:“坞丘山,在县东南二十七里,近昆城湖三里。”《(嘉靖)常熟县志》云:“坞丘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土山也。”《(道光)唐市志》载:“坞邱山,在镇东北六里,高数仞,周百步,丛篁古木,蓊郁深秀。登其椒四望,则平畴远水、渔村蟹舍映带如画图。《姑苏志》作‘乌邱山’或作‘坞山’,《常熟县志》作‘坞邱山’”。据此可知,这里是典型的江南乡村。
  《(道光)琴川三志补记》有云:“增福禅院,在坞丘山。有宋端平年残碑,仅存‘端平二年’四字可识。院中又有贾似道《公田碑》,康熙年间,里人顾諟命掘土得之。惜二碑磨泐已甚,不可摹搨。”《虞乡杂记》云:“坞丘山,郡志作乌丘山,或作坞山,有贾似道坟。”由此看来,早在宋代端平二年(1235年),坞丘山已有一个叫做增福禅院的寺庙,庙中还有贾似道写《公田碑》以及贾似道坟。
  说起贾似道,那是大大有名,他是宋朝有名的奸臣之一。浙江天台人。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以父荫为嘉兴司仓、籍田令。嘉熙二年(1238年)登进士,为理宗所看重。淳祐初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任江州知州,兼江西路安抚使,再调京湖制置使,兼江陵知府。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宝祐二年(1254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一朝权力在手,贾似道便不顾国家安危,穷奢极欲,于西湖边葛岭起楼台亭榭,作半闲堂,建多宝阁,淫乐其中。大小朝政,委决于馆客廖莹中、堂吏翁应龙。时蒙古攻围襄樊甚急,皆秘不以闻;有言边事者,辄加贬斥。宋理宗以“师臣”相称,百官都称其为“周公”。咸淳九年(1273年),襄樊陷落。德祐元年(1275年),宋朝抽诸道精兵13万,由贾似道率领,应战元军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江中),宋师大败,贾似道乘单舟逃奔扬州。群臣请诛误国之臣贾似道,结果朝廷还是网开一面,将他贬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安置。行至漳州木棉庵,贾似道为监押使臣会稽县尉郑虎臣所杀。
  话说这个郑虎臣,与我们苏州也有关系。他的故居在今苏州白塔西路与皮市街交会处附近,此处原有座鹤舞桥,就在此桥的东面。作为监押贾似道的使臣,郑虎臣恨透了贾似道的误国,故不惜冒死杀贾,并说:“我为天下人杀似道,虽死何憾!”尽管最后郑虎臣被拘,死于狱中。但是,此事还是被千古传颂。木棉庵中至今还有石碑上刻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暴日奔。谁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坞丘山,居然是一代奸臣贾似道的归宿之地。有鉴于此,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当地的有识之士杨彝撰写了一部小志《坞丘纪略》。《(康熙)新刊常熟县志》记载:“杨彝,字子常,唐市人。以明经分教云间,荐授都昌令,不赴。隐居讲诵。万历之季,制举文字沿袭子书、佛乘,彝与太仓顾梦麟搜讨传注,一以程、朱为的,学者宗之。”
  据《常熟市地名志》记载,坞丘山的所在地坞坵村,民国23年(1934年)即有坞坵乡建置。1939年,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县级民主政府)在此地成立。据此可知,这里还是个抗日革命根据地。新中国建立初期,属唐市区坞坵乡。1957年划归白茆乡。1980年改为坞坵大队。1983年,成立坞坵村。2004年,又将双闸村、童王村、坞坵村合并成9.93平方公里的坞坵村,在籍户数320户,人口1231人,村委会设在沈家闸。可见,坞坵山虽然早已夷为平地,可因山而来的“坞坵”这一地名,却承载了当地近千年的人文历史。
  来稿邮箱:szhj9163@126.com,并请在“主题”一栏注明“老苏州”字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