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立5年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完成文物调查、勘探项目310余个,清理抢救各类文物1400余件——保住地下文物才能传承城市文明

姑苏晚报 20131117 A第04版

■李婷

首席记者 李婷
  自2009年成立以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依据《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配合基建完成文物调查、勘探项目310余个,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完成重要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20余个,工作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清理抢救各时期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各类文物1400余件。

  地下文物保护难度虽大,意义深远

  与不可移动的地上文物、已进入公藏机构的可移动文物相比,不在人们视线之类的地下文物是古人留给今天的一道道谜题,发现它们,保护它们,研究它们,是探寻地域文化,揭示文明进程的重要工作。
  进入21世纪以来,苏州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基建项目较多。200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这是苏州市文物局联合苏州市规划局、苏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等多部门根据我市地下文物分布概况制订的。苏州由此成为继南京之后第二个出台“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的省内城市。
  2009年3月以前,苏州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主要由苏州博物馆考古部承担。2009年3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成立后,主要承担苏州市辖区内(辖四县六区)地下文物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自成立以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已完成配合本市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和文物较密集区建设工程的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发掘项目310余项,配合大型基本建设完成重要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20余个(城际铁路苏州段发掘、同里何家坟遗址发掘、苏州东渚山区墓葬发掘、安家墩墓葬发掘、草鞋山夷陵河驳岸工程抢救性发掘、石湖东入口工程谢家坟墓葬群发掘、新区阳山六朝砖室墓清理、昆山勤丰村东周聚落遗址发掘、昆山花桥D2汉唐墓葬群清理、昆山姜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苏州虎丘改造工程宋家坟墓葬群等),工作面积达1000余万平方米,清理抢救各时期玉器、青铜器、陶器、瓷器等各类文物1400余件。
  其中,2011年7月至当年9月为配合张浦镇可园规划建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新发现的昆山姜里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址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其中心区文化堆积厚达2米以上,发掘面积共计7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从下往上分别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马桥、汉代、六朝以及宋代文化堆积,发掘清理了崧泽文化晚期墓葬27座、良渚文化墓葬2座,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类器物85件,其中一件玉璜的弧形边缘上有50个齿牙以及同时出土的玉耳珰等,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首次发现。
  这些地下文物,是各个历史时期苏州人类活动与文明创造的真实物证。在我们讲述苏州的文明史与建城史之际,这些物证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城市考古已有建树寻找“我们不知道的苏州”

  苏州古城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城市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城市面貌会有所差别,如与城市息息相关的城墙、城门、城壕、衙署、寺庙、仓库等都在岁月流逝、朝代更替中或毁灭不存,或淹没地下了。
  苏州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确定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新区”的古城保护方针,古城保护意识加强,大型工业、商业等建设项目主要在工业园区与新区发展,涉及城区的大规模动土建设较少,城市考古没有能够系统开展,课题意识不强。直至本世纪初,苏州城市考古工作才有所发展。市考古研究所成立后,将“城市考古”这一课题作为考古所的重点工作之一,将市区范围内的勘探、发掘、抢救性工作都纳入城市考古中来,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对与早期城市相关的城墙、城门、城壕、衙署、寺庙、水井、园林的发现与发掘,勾勒出苏州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文化面貌。
  1978年,齐门发现了古水城门;1980年,发现相门古水门遗迹;2004年,对阊门瓮城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五代时期阊门城楼的遗迹。2011年,市考古研究所对阊门北码头段城墙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发现该段城墙保存较好,地面还保存有部分早期古城墙城垣或基址,也反映出不同时期古城墙的改建、重修过程。2011、2012及2013年,配合苏州古城城墙保护性修复工作,考古人员对相门段与平门段、娄门段古城墙进行了勘探与试掘。虽然地面大部分被破坏,但是也发现了部分城墙基础,特别是相门段还找到了内河。古城墙的现状以及考古资料为古城墙的研究与保护性修复提供了依据。
  2011年,干将路乐桥附近井藏钱币发掘,在一砖井中清理出土了大约重1.9吨的铜钱,约40万枚铜钱,依面文的不同,这些铜钱可以分为40余种,铜钱的时代跨度较大,其中汉代铜钱有“半两”、“货泉”、“大泉五十”,隋代铜钱有“五铢”,唐代铜钱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铜钱有“唐国通宝”、“周元通宝”,其余大部分为北宋时期的年号钱,最晚的是“崇宁重宝”。井藏钱币事件可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的变动,为苏州政治史、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地下文物保护需要“全民须知”、公众参与

  目前,苏州每年新增建设项目上千个,很多项目施工前,没有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建设方在施工过程中,即便发现文物遗迹,为了不影响工期,也不会主动上报文物行政部门。“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地下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有效提高工程建设单位和苏州市民的地下文物保护意识,为苏州考古工作争取更多的主动。”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表示。
  在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前夕,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与苏州中学共同主办了“文明记忆——苏州市考古发掘新成果展”,这是考古所成立以来首次将最新考古成果向公众展示。设在苏州中学园区校西马博物馆的展览不仅吸引了在校学生的目光,不少市民也闻讯而来。近70件(组)展品是市考古所从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中精选而出,其中就包括了石湖景区谢家坟出土的宋影青执壶等重要文物。
  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张照根表示,“从本地的历史文化出发,根据本地区的考古资源来进行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公众考古实践,是现代考古新的使命。这种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乡土历史,拓展视野,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张照根希望在条件更成熟时,再举办类似的展览。
  接下来,考古所还将组织建立苏州地下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通过招募文物保护爱好者,不定期地探访苏州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了解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一旦发现文化遗存,及时向文物行政部门上报。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地下文物保护执法力度,施工方如果在工程过程中发现文物后不上报文物部门,而且继续破坏,对地下文物破坏严重的行为,将依据相关法律追究其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还将尝试采用区域整体调查方法,建立苏州地区大遗址的GIS数据库,掌握苏州地下文物埋藏分布情况,为苏州地下文物保护做好基础工作。“我们还要建立苏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网站或论坛,发布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动态和成果,为地下文物保护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征集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张照根表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