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玄寺、承天寺、能仁寺(下)

苏州日报 20071113 17卷050页

■柯继承

□柯继承 

    北宋末,即宋徽宗宣和年间,朝廷禁止寺观、桥梁取名用“天、圣、皇、王”等八字,承天寺因而改名能仁寺。 

    宋末元初,能仁寺与南宋遗民大名鼎鼎的郑思肖结下了不解之缘。郑思肖(1241~1318),福建连江人,著名画家、诗人,字忆翁,又号三外野人。宋亡后,隐居在苏州城内条坊巷(今调丰巷),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名住地为“本穴世界”,移“本”字之“十”置“穴”中,即“大宋”。所著最有名的是《心史》,于宋德祐元年藏于铁函中,沉于承天寺狼山房。明崇祯十一年十一月八日,承天寺狼山房浚井,得藏水中已有356年之久的“铁函心史”。打开铁函,函内为石灰,灰内是锡盒,盒内生漆,书折成卷。内缄封:“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外缄封:“大宋世界,无穷无极,大宋铁函经。德祐九年佛生日封。”《心史》中两次提到承天寺,一是《春日游承天寺》诗:“野梅香软雨新晴,来此闲听笑语声。不管少年人老去,春风岁岁阖闾城。”二是在《爱竹歌》序言中提到承天寺的竹林:“吴中承天寺立雪轩修竹一林极可爱,昔承平盛时每游其间,屡咏绝句,刻题竹上。世变之后,心系大事,欲此清乐不可复得”。由此也可见,宋时的承天寺(重玄寺)不仅地位特殊,规模宏大,而且茂林修竹,十分幽雅可爱。 

    元代,重玄寺合前朝“承天寺”“能仁寺”两名,称“承天能仁寺”。因寺前有二土阜(一说有二异石于庭中),又名双峨寺。元代该寺最盛时,除有高达丈余的无量寿佛铜像外,还有盘沟大圣祠、灵姑(一作祐)庙、万佛阁、经楼、钟楼等。至顺年间,寺悉毁于火。至元年间,僧南楚曾鸠工修建,南楚升迁后,至正四年僧雪窗明主持承天寺,又扩建诸殿,并加建藏经楼。至正十六年,张士诚据以为宫,两旁设东、西行宫,三面环水,故分取名东海岛、西海岛(地名至今犹存),寺院遭到破坏。 

    明代初年,又复为寺。日僧汝霖曾在承天寺掌书记,宋濂曾赞其为文博雅,出史入经。 

    明宣德十年巡抚侍郎周忱为建藏经阁,正统八年,寺庙失火,一夜之间,寺屋荡然无存。第二年朝廷颁《大藏经》至,当时僧纲司都纲永端兼任承天寺住持,特建堂屋九间以奉之。成化十年僧道泽戒昌刺指血书《法华经》,誓建大雄殿,经六年努力,大雄殿落成,“高广深阔,一如旧制,凡所象设,亦无不备。”(明吴宽《承天寺重建大雄殿记》)万历年初,性仁又募建了西方殿,内有福昌、圆通、宝幢诸寺,该庙又成为苏州城里最大的寺院之一。当时许多文人都爱去该寺“随喜”,著名书法家祝枝山还曾到“福昌释院”中,脱去衣巾、鞋袜,堂而皇之地“逃暑”,他在《游福昌寺入佛殿后记》中对佛殿中的佛像布局还作了详细介绍:“殿中相者,正坐三世尊,后三大士,旁先二十天(诸天菩萨),次十八应真尊者(罗汉),次下达摩师、地藏菩萨、宋本刹慧感陆夫人及护伽蓝神二。” 

    终明一代,承天寺刻经多部,特别是在万历十九年至四十二年,承天寺的三会堂就刻唐释实叉难陀译的《大方广德华严经》八十卷,宋释复庵撰《华严论贯》一卷等。在苏州的出版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清代起,重玄寺依然称承天能仁寺或承天能仁禅寺,但日趋衰落,详情难以考稽。清康熙二十八年,巡抚都御史洪之杰借口“寺僧恣为奸利”,取缔了寺庙,赶走了寺僧。三十一年,当局干脆将寺屋出租给市民居住,“岁收其值,以供医局社学,寺遂废。”(民国《吴县志》)同治年间虽然有僧涌莲即原址重建寺庙,但规模大为缩小,佛事活动也已一蹶不振。 

    民国时期,寺庙破败不堪,时被征用作驻军养马,佛事活动难以为继。上世纪50年代初,承天寺僧人有吸毒者,并拆卖大殿木料,1958年庙屋折旧售出,庙遂废。 (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