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苏州古城墙的文化肌理

苏州日报 20130517 C第02版

■吕继东

守护苏城2500多年

  苏周刊: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其《苏州史志笔记》中说,苏州城墙是“春秋时物”。罗哲文先生也曾说过,苏州的城墙,是文献记载、遗存至今仍在原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墙。苏州之所以能延续2500多年的文脉不断,是否与城墙有着直接关系?
  吴恩培:包括城墙在内的建筑,以及相关历史遗存,是文化传播、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正如两位著名学者所言,苏州城址2500多年来未发生位移,这对苏州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苏州的城墙产生于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越国争战之时。吴、楚战争促成了楚国城墙的修建,同时,它也直接导致了吴国阖闾城(今苏州城)及吴国城墙的诞生。
  春秋后期的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吴公子光在伍子胥辅佐下,派专诸刺杀王僚后上台,成为吴国的二十四世吴王阖闾。次年,阖闾就委任伍子胥筑阖闾城,即今苏州城。在其后2500多年里,城址从未移位。因此,苏州城在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造及古代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具有极大价值。
  苏周刊:最古老的苏州城墙是什么模样呢?有没有相关文献对它进行过具体描述?
  朱剑刚:先秦诸多历史文献都有对苏州城进行过记载或描述,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苏州城不仅有内城,还有外城。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当记写孔子批准的其弟子子贡进行个人穿梭外交———“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时,文中记述子贡“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后,接着又记述子贡怂恿田常说“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显然,从子贡口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吴王夫差时期的吴国国都的外形或外在观感是“城高以厚”。
  先秦时另一部重要著作《国语·吴语》则记载:“越王勾践,乃率中军泝江以袭吴。入其郛,焚其姑苏,徙其大舟。”《国语》此段文字,从中可看出,春秋时“吴都”不但有内城,且有外城———“郛”即“郭”也。苏州东南今“郭巷”地名(今为郭巷镇,属苏州市吴中区辖)或与此外城城郭有关。
  而袁康、吴平所著的《越绝书》中说:“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步。”“吴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其二增水门二,其一有楼,一增柴路。”对苏州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文化中的城墙可以“吟唱”

  苏周刊:除了一些史料对苏州城墙进行记载外,历代的文人骚客也把它写入诗,编成曲。在吴教授主编的《苏州城墙》一书中,还特意开设了“文学描述”章节,能否介绍一下?
  吴恩培:钱仲联先生说:苏州的文化,早在春秋吴国建都时,已开始取得南方文化中心的地位……诗歌是反映现实最好的工具。历代讴歌苏州城的诗词不胜枚举。《苏州城墙》 是我们课题组历时4年编著而成的一部关于苏州城墙的通史性著作,书中不仅收集了苏州城墙的文献、考古资料、历史档案、图录等资料,还专门开设了“文学描述”章节,概述并辑录大量历代关于苏州城墙的诗词,勾勒出苏州城墙文学的大致轮廓,这在以往的城墙研究中并不多见。
  客观地说,国内的城墙研究,比较重视挖掘与城墙有关的人文信息。例如,南京城墙有数量庞大的明代砖文,研究者认识到砖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实物资料。而《苏州城墙》的研究者结合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解读历代优美的苏州城墙诗词,既与大量的史志资料相互确证,也从文学的视野还原了苏州城墙的历史原貌,赋予每一块古城砖更多人文气息。
  苏周刊:第一首赞美苏州城墙的诗是哪一首呢?徐静:翻开《苏州诗咏》,第一首便是陆机的《吴趋行》。单就城墙文学而言,也正是从陆机的这首诗开始。陆机才冠西晋,在钟嵘的《诗品》中名列上品,有“陆才如海”之誉。《吴趋行》诗中写道:“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伍子胥象天法地建筑吴都,阊门居八门之首,巍峨雄伟,成为古城的重要标志。因此,歌唱苏州便从阊门开始了。
  此后的文人墨客,或以苏州的城墙、城门为背景,或以城墙、城门为歌咏、描述的对象,不吝笔墨,尽展才情,记录下他们的感怀与足迹。无论从规模与体制,苏州城墙未必及得上北京、南京、西安等几代古都的城墙,但有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张继、张籍、杜牧、范仲淹、范成大……等中国文学史上一流的文人的吟咏酬唱,的确为苏州城墙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吴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周刊:在历代文人咏叹苏州城的诗词中,对于阊门的描述最有名的可能是唐寅的《阊门即事》了。当代文人是否也有对苏州城有过文学上的描述?
  徐静:苏州古城2500多年未大变,历代文人对苏州城的赞美也是从未间断的。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罗哲文生前热爱苏州古城,曾作《姑苏十唱》。其中《忆江南(古都)》诗曰:“姑苏好,历史远绵长。创国吴王开伟业……”并在诗后题文:“苏州古城自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建城于此,已有两千五百年之历史。”

  城墙“体检”精确到厘米

  苏周刊:我们从历史的文学作品中,确实能想象到苏州城墙及苏州城的繁华。就是到了上个世纪初,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谢阁兰也曾经这样记述初见苏州古城的印象:“……小城按惯例被久远的城墙所环绕。城内平坦。我骑着驴,直冲宝塔而去,这八层宝塔我在城墙两三公里外就可看到。”那么在修缮相门、阊门和平门三段古城墙之前,苏州城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吴恩培:阮仪三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苏州的城墙》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苏州杂志》 第4期上。在这篇文章中他回忆说:“在1958年以前,苏州的城墙还相当完整。我小时候人们常说的一条谚语:‘城头上出棺材———远兜远转’。用来讥讽做事白费劲,意思是从这里出发,走了半天,还回到原处。这也正说明了苏州的城墙很完整,在城墙顶上可以顺当地走一圈。我小时候很会玩,几个城门都爬过,从平门到齐门到娄门到相门,从阊门金门到盘门都走得通,就是南面一段走不通。那时城墙附近都很荒凉,盘门外、相门外河面开阔,沿河城墙下全是荒草坡,城墙高大结实,显得特别雄伟。当我们攀上城头俯看城里密密匝匝的黑瓦屋顶,几座高塔耸立拔萃,城外一片水光山色,风光真是美极了。”
  我相信阮仪三先生的这段回忆一定会引起许多老苏州的共鸣,上世纪50年代前后出生的苏州人,脑海里都会对苏州城墙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记忆。
  苏周刊:2008年至2010年,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所相继承担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文物局、苏州市社科联三个关于苏州城墙的研究课题,您作为这一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带队对苏州城墙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为什么要对苏州城墙进行这样一次体检?
  吴恩培:1958年之前的苏州城墙还是比较完整的,此后被陆续拆毁,只剩下些残垣断壁了。对古城来说,虽说是黄钟毁弃,但被拆后的苏州城墙遗址,既历经了岁月风雨的自然侵蚀,又历经了人为因素的掘址圈占,这些遗址现在到底演变成一个什么模样,其遗址分类数据又是如何?当时,相关部门亦不太清楚。从2008年开始,我们这个课题组在苏州市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协助下,对当时的苏州城墙现状,进行了实地测绘,精确到了厘米,摸清了苏州城墙的家底,并绘制成了《2009苏州城墙实测全图》附在了《苏州城墙》一书后面,这也为日后苏州城墙恢复修建工作积累了坚实的基础性资料。
  苏周刊:结题时我也曾对此作过新闻报道,对这一体检的结果感觉如何?
  朱剑刚:根据我们对苏州城墙的现存状态调查,可将其分为砖石城墙、城墙残余土体、城墙遗址等三个大类。其中砖石城墙,全长2072.59米,占古城墙周长的13.63%,现有较完整老城墙(含旧城墙基础上修复的)共1249.98米,分布于盘门、胥门、金门及阊门等处;近年于原址上恢复的城墙204.42米,主要是阊门新城楼及城东南“旧城堞影”东西向段。城墙残余土体,总长为2520.34米,占16.58%。而城墙残余土体保存较为完好者分布于北园、东园、耦园、苏大、桂花公园和南苑桥西侧等处,全长2359.3米,此类土体均位于公园内或有大型企业环绕,因而土体得以基本保全。第三大类城墙遗址,总长10611.38米,占69.79%,目前已成为绿地、道路、建筑及规划在建区的城墙遗址。
  面对这个结果,我们虽然有心理准备,但还是很吃惊,保存完整的老城墙仅有1200多米!

  注明“当代修复”不算“假古董”

  苏周刊:守卫了苏州市民2500多年,也见证了苏州城2500多年的风雨沧桑,苏州城墙是否也到了该修缮的时候了?
  吴恩培:在漫长的历史中,苏州城墙历经毁建。就是从筑墙材料来看也有变化,苏州城墙起初是版筑土墙,到五代梁龙德二年(922),吴越王钱镠以砖筑城。苏州城垣在元代初年惨遭平毁,现有的苏州城墙是元末为防备起义军所重建、经明清两代重修的遗存。上世纪50年代,由于城墙失去了其在冷冰器时代的防御作用,反而多有倒塌伤人事故,加上砌筑城墙的城砖、石块和黄土可以作用于城市建设的材料,城墙所在空间可以用作建筑用地,因此存在了二千多年的苏州城墙被有组织地拆除。
  与此同时,以盘门为代表的古城西部的少数古城门、古城墙或因有意留作为后世观赏研究之用,或因有民居所环绕周围,有幸得以保存,并得到局部修缮。至1981年,以修复盘门敌楼工程为标志,苏州城墙在适应经济发展和保护文物古迹的双轨机制下,进入了一个以保护和修复为主的时期。
  苏周刊:有人说新造出来的城墙是假古董,没有意义,您怎么看?
  吴恩培:正如刚才我们所讲的,城墙自身也在经历一个自然的历史变迁过程。春秋时吴国泥土垒起的土城墙,在越国打进吴国时,就被毁了。于是,这才有了战国时黄歇治吴时的城墙重修。后来,才有了五代时期以砖贴面的苏州城墙。再者,从苏州城墙乃至中国其他处城墙的历史来看,屡毁屡建,本属平常。
  历隋唐两宋,至元代时,为了削弱被征服地区的抵抗,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战争结束后,因各州县城墙曾挡拦蒙古骑兵的冲击,故下令将城墙拆毁。对苏州城墙,乾隆《吴县志》卷之七《城池》中记载说:“元既定江南,凡城池悉命堙毁”。而后,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廷又“诏天下完城郭,筑堤防”,即下令恢复各地城墙。是时,在“毁”与“建”的往复轮回中,苏州城墙和江南各地的城墙一样,少不得在“拆毁”和“重建”中又纠结了一回。明清时期,飘摇的苏州城及苏州城墙,在战火中难免受损,损后,又难免修复。故此,1958年拆毁的大部分苏州老城墙,即是如上所说元、明、清时所筑之城墙。
  由此可见,城墙的修复历代都有,只要注明是当代修复的,并不存在所谓假古董的疑问。
  苏周刊:历经一年的整修,相门、阊门和平门三段古城墙于去年9月份全面完工。尽管这三段修缮的城墙总长只有1500米,却勾起了许多老苏州的记忆,也让苏州市民感到一种骄傲。一段城墙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
  徐静:在古代,筑城池(城墙、护城河的统称)是为了一座城市的公共安全、是为了防御。今日筑城墙固然有旅游观光的经济因素,但更多的是构筑一个城市的文化、构筑每一个生活于斯的市民心中的文化。因为城墙不仅是一处历史遗存,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已经融入到苏州文化的长河中去了,也融入到了苏州市民的生活中,在许多老苏州的记忆中,在古城墙上玩耍是一道永远也忘不掉的风景。苏州城墙曾经是苏州市民生活中的一部分,现在也是,我们希望将来也是如此。
  苏周刊:对于苏州城墙修复和保护存在不同的观点,吴教授怎么看?
  吴恩培:只有保留古城墙,才能让吴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苏州城墙及其遗址保护的目的在于苏州城墙的恢复修建。其中改造应分为两个层面:一为现有城墙的保护,二为城墙遗址的保护。这为我们今天“改造”,以及今后的恢复修建都预留了空间。因此,城墙遗址的保护实质就是保护城墙恢复修建时的用地和空间,它原本属于苏州城墙本身,是历史上确切的苏州城墙用地。苏州城墙的修复过程应当是适时、逐步、分段的恢复修建。
  苏周刊:苏州古城的修复具备哪些有利因素?
  朱剑刚:苏州古城的修复存在很多有利因素:苏州城市的历史地位排名靠前,城墙遗址位置清楚,基本完好,具备城墙恢复修建的空间,经济条件也得到许可。
  修复虽然有优势,但是要真正去完善和实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保护它的目的何在?二是保护到何时?许多市民也不是很明白,所以要明确保护苏州城墙遗址的目的就是为了苏州城墙的恢复修建,这不仅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手段。苏州城墙遗址保护的时限,就是要保护到苏州城墙恢复修建成一圈之时。届时,将转入对苏州城墙保护的议题。随着苏州古城墙的修复,让原本古老沧桑的城墙又增添了一抹新活力。苏州城墙在恢复建成后的岁月里,也会逐渐改变现代苏州人的生活。
  苏周刊:当然由于种种城市发展原因,现在在修复古城墙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待解的难题。比如城墙遗址问题,如何解决,有什么建议?
  吴恩培:城墙遗址一类虽然已无城墙外形和土体骨架,但从城墙保护和恢复的角度来看,还可作进一步的区分。首先是绿地,具有空间的独立与完整性,除地表文物特征缺损外,与城墙土体并无二致———这同样可以看成是城墙恢复的根基所在;其次是建筑,以北园和东园段为代表,原先占据城墙位置的大型单位基本以传统企业为主,其中不乏在经济转型中需加以改造的企业,原振亚丝织厂即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抓住这些企业转型置换的时机,可以说是苏州城墙恢复的“胜负手”之所在;相反,此类中最难于进行城墙恢复改造的,是近年于城墙遗址上新建的以住宅为代表的建筑群。
  古城墙保护要探索出不同模式,比如胥门地区综合整治体现了苏州古城墙保护与街坊改造相结合的突破;盘门的保护和修复,体现了古城墙文物保护与旅游规划共赢的尝试;阊门的修复性保护体现了古城墙修复与古城整体风貌保护相适应的创造性发展。
  事实上,如何根据苏州城墙的现状施以对症之策,将城墙作为苏州古城文化的载体加以保护,同时还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在苏州城墙的保护和修复中早已有不俗的尝试。2012年9月完成的相门、平门、阊门北三段城墙的修复,更为苏州城墙的当代保护和修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简介

  吴恩培: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总顾问、教授,出版个人著作和主编著作15部。研究成果《苏州城墙逐步恢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获江苏省社科联2010-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二等奖。
  徐静:上海人,副教授,苏州市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院院长,名作欣赏杂志社理事会副理事长。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篇,获奖论文6篇;主编出版教材4本。
  朱剑刚:苏州市职业大学监察室主任、副教授,苏州市地学会副理事长,近年主要从事区域文化地理和地理媒体研究。参与“2009苏州古城墙调查”课题,参加编写《苏州城墙》,任副主编。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