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带桥:“宝甲”护身展雄姿

苏州日报 20140620 A第17版

■行走苏州运河遗产报道组

□行走苏州运河遗产报道组
  相传,天气晴好的中秋之夜,一座53孔的古代石拱桥,每个桥孔都可以看到一个月亮。这座桥梁就是横跨运河的苏州宝带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联拱石拱桥。
  历史上,宝带桥饱经磨难、屡毁屡建。解放后至今的多次修缮、整治,让古桥如长虹卧波、鳌背连云,展现出古代建筑艺术与生态环境完美结合的风范。近年,这里又竖起“SOS航标”,筑起水下防撞坝,为古桥穿上护身“宝甲”。

  陆路通道连接苏州古城与吴江

  宝带桥的兴建,始于唐朝的苏州刺史王仲舒(762—823年)。
  吴中区文管办副主任王瑾介绍,自大运河开通,太湖东岸百余里的水道常遭风浪冲击,危及行船。王仲舒带领百姓在运河西侧修了一条堤岸,修到澹台湖口时,造了宝带桥。因为水面开阔,兴建桥梁费用巨大,他还捐出腰间玉带。桥梁建成后,人们为纪念这位爱民官,称桥为宝带桥。
  1446年,苏州知府周忱重修宝带桥。文人陈循写道,宝带桥有53孔,其中3个比较高,以利大船通行。由此可知,最迟到周忱时,宝带桥已经跟今天所见的形状差不多了。
  如今的宝带桥全长317米,是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最长的联拱石拱桥,与河北赵县赵州桥、陕西西安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在设计营造上,宝带桥创用了上大下小、轻巧薄型的“柔性墩”,最大孔的跨径与墩厚比为11.6:1,居世界石拱桥之首。这一做法大大减轻了桥身自重,也有利于桥梁牢固。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王瑾说,根据史料记载,吴江松陵镇原先南、北、西三面都是水,到苏州城没有陆路,王仲舒筑堤修桥后,才通上了陆路。“宝带桥是苏州城和吴江之间陆路通道上的重要关节。”王瑾直言:这座桥的建成,大大促进了苏州古城和吴江的发展。

  运河水波留下宝带串月传说

  宝带桥像宝带一样“飘”在江南水乡原野。经过这里,只见鹭鸟翔集、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文人墨客们诗兴大发,留下了众多吟咏。清朝乾隆皇帝也在诗中夸赞宝带桥:“飞作吴中第一桥”。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与宝带桥有关的众多传说。
  吴中区城南街道宝带桥社区副主任马留弟告诉记者,当地百姓传说,建造宝带桥时,因风大浪急,桥桩一直都打不好。后来八仙把吃剩的枣核丢进湖里,变成了扎根湖底的桥桩,宝带桥就这样造起来了。“最美丽的传说还是宝带串月”,马留弟说,中秋那天,只要选择适合的地方远眺宝带桥,就会发现每个桥洞的水面上,都有一个月亮倒影,桥身就像一根弦,把这些月影串起来。
  民国时的《吴县志》记载,明末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曾看见过“宝带串月”,另一位诗人吴梅村一直想欣赏这一奇观而没能成功,钱谦益为此还在吴梅村面前炫耀过。

  护身“宝甲”修整多次再展风华

  多年来,宝带桥多次受损甚至遭到严重毁坏,也曾多次重修、重建。
  王瑾说,历史上有好几次毁坏是人为造成的。1863年8月,来华镇压太平军的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为让自己的汽艇开到太湖,悍然下令拆去宝带桥最大的一个桥孔,结果导致北端26孔全部崩塌。抗战初期,桥南端6个孔又因战乱被毁。
  解放后,政府多次维修宝带桥。为保存古桥,大运河改道工程还特意让路。为让周边环境与之协调,宝带桥西面的原苏嘉公路大桥被拆除。
  随着大运河航运事业的发展,宝带桥时常受到大型船舶的意外撞击。仅1981年以来,宝带桥就为此进行过25次抢险加固。为解决问题,吴中区文管办给古桥打造了一套护身“宝甲”,2004年在桥边建起两个黄色的“SOS航标”塔,在桥身金刚墙安装了120只反光道钉,2006年7月宝带桥东侧水下又构筑了一条永久性防护坝,让过往船只无法靠近。
  去年,宝带桥桥体又得到加固,四周和运河对岸景观也进行了整治。王瑾说,附近环境还将进一步改善,“未来的宝带桥景观一定更美丽。”
  遗 产 名 片

  宝带桥

  位于苏州古城南大运河西侧,横跨澹台湖东出口,南北走向,与运河平行。桥全长317米,面宽4.1米,53孔薄墩连拱,其中北起第14至16孔加大,第15孔最大。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南有青石狮一对,桥北存青石狮一只以及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