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还原清代鼎盛模样

苏州日报 20121225 A第02版

■记者

 ■二期修复工程主体建设完工
  ■至德书院将辟为国学馆,请名师讲授国学

  范围

  四周以五峰园弄、阊门内下塘街河、五峰园、官宰弄为界

  结构

  建筑分东、西两路。东路为泰伯庙主路,功能为祭祀泰伯;西路北边为至德书院,南边依着中市河的辅房则恢复两路两进传统沿河民居

  苏报讯(张凌 千寻)近日,从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指挥部传来消息,作为桃花坞工程重要节点之一的泰伯庙二期整治修复工程主体建设如期完工。投资达1.2亿元,按照古图《至德庙图》全景展现的泰伯庙二期工程,真实还原了清代鼎盛时期原貌。
  现在的泰伯庙四周以五峰园弄、阊门内下塘街河、五峰园、官宰弄为界,总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建筑分东、西两路。东路为泰伯庙主路,功能为祭祀泰伯,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布置双柱牌坊、至德桥、至德坊、仪门、至德殿、御书楼,两侧依次布置东西巷门、东西角门、碑亭、两庑、恩庆堂、育德堂等建筑;西路北边为至德书院,依次为门厅、前厅、后厅、书院楼;而西路南边依着中市河的辅房则恢复两路两进传统沿河民居,体现出江南独有的水乡风貌。
  在修复过程中,桃花坞工程指挥部本着充分尊重历史,挖掘底蕴,延续泰伯庙的历史信息,完善泰伯庙整体格局及风貌的原则,要求相关设计方、施工方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从而使泰伯庙尽可能地遵循历史,还原历史。在启动动迁后不久,有周边居民反映,位于泰伯庙西侧的官宰弄6号的民居前,有一口延用至今的古井,井圈上标着清光绪年号及让水泉三个大字,此井原为解放前泰伯庙内所有。为此,在动迁周边居民后,指挥部派专人将古井圈妥善保管,并保留井眼,等工程全面竣工后,此古井将回归本位。
  从指挥部了解到,随着修复工程主体建筑的完工,泰伯庙内的陈列布置前期工作也在积极进行。修复后的泰伯庙将作为祭祀祠堂,并增设陈列展览泰伯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桃花坞片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祭祀吴地始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为与泰伯庙的文化氛围一致,至德书院将被辟为国学馆,以后将专门请名师讲授国学。

  新闻链接

  泰伯庙的前世今生

  泰伯庙位于阊门内下塘街250号,又名至德泰伯庙,为纪念古公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永兴二年(154年),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绵延千年的泰伯庙历史上数次兴衰,虽经历次修缮,但在民国后已渐趋颓坏,庙地缩小。抗战起,日机投下炸弹,庙西部许多房屋被炸毁。1947年发的土地所有权状上,该庙仅占地2.8124亩。1952年10月,该庙代理人与泰伯小学立约,全部交泰伯小学使用,当时尚有大殿、龛位、碑记多块及桥北牌坊,“文革”时学校迁出,改为农贸市场,又在庙内挖防空洞,原有庙门、方池、塑像及三座石坊无存,仅存大殿旧屋和桥北至德坊。
  2009年,在众多学者、专家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多方呼吁下,庙桥农贸市场的原产权单位桃花坞街道斥资千万元,在泰伯庙北八百米处新建桃花坞农贸市场,将原庙桥农贸市场整体搬迁,从而在当年6月,泰伯庙一期整治修复工程顺利开工,全面修复了至德坊、享堂、两侧厢房,重修屋顶、墙体,重辅石板路,并在至德坊至享堂的中路恢复建设了一个同样风格的仪门,该工程于当年12月竣工。
  2010年,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启动,泰伯庙阊门西街文化区为两个重要节点之一;2012年7月泰伯庙二期整治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12年12月底,完成主体建设。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