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古桥背后的故事

现代快报 20141023 C1

■记者

古桥是古城苏州众多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古老苏州的沧桑变化,“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姑苏水巷多桥的描述。目前,姑苏区胥江街道胥虹社区民间收藏馆内正在进行“古桥新貌·桥文化”展,对外展出苏州古桥的照片,以及古桥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陈小芬 唐俭 赵炎

命运坎坷的万年桥:曾被拆了送给严嵩

关于万年桥最早的记载,出自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州知府卢熊编撰的《洪武苏州府志》,他提及苏州胥江上有座“万年桥”。清代诗人潘次耕(吴江人,顾炎武的学生)在叙事诗《万年桥》中讲述了这座桥的坎坷经历:明代奸相严嵩来苏游览时,对此桥赞不绝口,苏州地方官员便奉承拍马,下令把桥拆了,作为礼品迁至严嵩老家江西分宜。

这一拆,使苏州胥门无桥达200余年。但胥门自古就是苏州水陆交通要道,没有桥十分不便,每日待渡者数以万计,加上江深水急,每遇风雨,往来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直到乾隆年间,在江苏巡抚徐士林的鼎力支持下,历时两年多,在乾隆五年(1740)建成一座梁式新桥,桥堍有石牌坊,正面书额“万年桥”。“桥长三十二丈五尺,广二丈四尺,高三丈四尺有四寸。”此后,万年桥在1820年、1851年、1870年先后重修。

万年桥也受过日本鬼子的蹂躏。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后,将万年桥改建为斜坡,同时拆除石牌坊及桥东西两侧的民房,建成新马路,供日军车辆出入。1944年6月8日,一辆日军货车过桥时,桥突然倒塌,车与数名路人坠河,死3人。

解放后,苏州市城建局于1952年拆除旧木桥面,翻建成钢筋水泥梁,如今万年桥仍屹立在繁忙的大运河上,桥上行人(不再通车)川流不息,桥下则舟楫穿行。

平暴利民的灭渡桥:消灭欺凌旅客的船家

位于葑门外运河上的觅渡桥,原名灭渡桥。如今,在桥西堍,有一个正在化缘的和尚铜像,不少老苏州都知道,这个和尚叫敬修。

古代未建桥时,来往过客靠船济渡,渡工则借此欺凌行人,甚至伤人劫财。元代贞元年间,昆山僧人敬修在此过河,船行到河中心时,船家忽然加倍要价,敬修未带足银两,船家冷着脸直接掉过船头摇回了岸边。后来,敬修来回过渡时又多次遭到欺辱,便发起募捐建桥,名为“灭渡桥”,意为“从此消灭了渡船”。

吴语中,“灭”与“觅”同音,时间一长,创建此桥的原意渐渐被人淡忘,“灭渡桥”被讹传成了“觅渡桥”,为寻找渡口之意。

灭渡桥经历了多次重修,也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明万历年间,税吏黄建节在桥上设卡收税,往来民众受尽盘剥,丝织工匠葛成率领民众在灭渡桥畔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如今,葛成安眠在虎丘山侧五人墓畔,他在灭渡桥抗暴的义举在后世流传。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兵于灭渡桥畔,与清兵浴血奋战。马关条约后,由洋人任税务司的“苏州关”又设于灭渡桥堍。

1985年,苏州市政府拨款重修了灭渡桥桥体,改换了栏杆。2002年10月,灭渡桥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