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墓穴之谜

姑苏晚报 20040816 一卷71页

■晓东

吴王阖闾在吴越(木隽)李之战身受重伤,不治而亡。继承王位的夫差厚葬阖闾于苏州虎丘山中。虎丘高仅三十余米,但却颇负盛名,有“三绝”、“九宜”之谓。所谓“三绝”是:看似低矮,登临却势如千仞;余脉无尽,西连穹窿,北衔虞山;剑池水终年如恒,逢涝不涨,逢旱不枯。所谓“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阳、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其得名据传与阖闾墓有关,当年阖闾下葬后,“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阖闾的这座王陵很有规模,“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而剑池的得名,缘于阖闾陪葬的数千名剑。吴国的冶炼铸铁业当年独步一时,吴王的剑器更是远近闻名。为获得这些名剑,之后的秦始皇、孙权等辈均曾在此挖凿以求,终无所得。因修建阖闾墓的所有知道机密的工匠,事后悉数被杀害,因此阖闾墓究竟在虎丘的什么地方,抑或在不在虎丘,渐成谜团。

    唐《通幽记》载:“虎丘寺,世言阖闾陵,有石穴出于岩下,若嵌凿状,中有水,深不可测。”说的是虎丘剑池。唐人贾岛诗“碧池藏宝剑,寒涧宿潜龙”说的也是剑池。机密是否就在虎丘剑池?明武宗正德年间苏州大旱,剑池水被附近乡农连续取用而水位渐趋下降,胆大的青年下池洗浴,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水下若隐若现“傍崖处露一洞,可容数人立,其中亦无所有,但累石数层若横板而已”,一时传说纷纷,莫哀一是。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神秘的阖闾墓更是隐入了历史的深处,愈益显得扑朔迷离。时间转眼到了195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疏浚清理剑池,将剑池水抽干,有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池东侧岩壁的苔藓污垢清除后,发现明代吴中名士唐寅、王鏊等人记事石刻两方,记载了明正德六年于剑池水底发现洞穴的经过,时人推测是吴王阖闾墓门等内容。抽干水后的剑池底部平坦光整,石壁上下凿削平直,基本可断定是人工凿山削石而成,测量得知,水深果然是一丈五尺,与史料记载阖闾墓“池广六十步,水深丈五尺”相符。正如正德年间的发现所述,这次在池北岩壁中果然发现一洞穴,进入洞中,但见一条长十米左右的石胡同直通前方,可容一人出入,举手可及顶,上下左右平直规则。尽头可见一块人工修凿的长方形条石板铺于底部,另有三块横砌叠累于上如树碑。考古专家发现这四块石板的质地迥异于虎丘山体的石质。这是否就是千古流传的吴王阖闾墓门呢?绕到虎丘后山,可见后口山体多由泥土构成,那么这个整体馆况是否印证了阖闾陵极有可能就在此处呢?囿于当时的技术手段,考虑到如若开启这四块坚固的石板,剑池岩壁顶部已经倾斜的虎丘塔将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料的损毁情况,因此有关部门还决定这次勘探工作到此为止,并将当时的发现一一记录在案。当将抽干的水重新注入剑池后,一切又恢复了常态。如今波光粼粼的剑池依旧不动声色,迎来送往。虎丘剑池的秘密依旧只有虎丘剑池知道,至今无人可以分享。忠实保守秘密的虎丘剑池更加迷人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