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文物鉴定新天地

姑苏晚报 20130707 B第01版

■李婷

首席记者李婷
  2013年5月中旬,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苏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张照根在网络上发起了一个名为“赏瓷辨玉”的群,两个月不到的时间,这个群吸引了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博物馆、文物商店、民间收藏爱好者。“这么多专业同行和爱好者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的一个梦想:创建新文物学理论与方法,形成新文物学派。”张照根表示。

  传世品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论专业的文博人员还是收藏爱好者,文物是所有研究和收藏的第一要义。经时间长河淘洗而幸存下来的文物,因为来处不同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这一点,是张照根反复强调的。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了出土文物时代,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和大量的盗墓活动,致使地下文物流传民间,而在此之前则是传世品时代。有价值的传世文物在20世纪中叶之后,经过主动捐赠、“文革”浩劫、文物商店体系吸纳社会流散传世文物、80年代后期个人收购文物,国内大部分有家族收藏世风的大户人家、中户人家的传世文物基本被收罗殆尽。今天我们看到的传世品要么在公藏机构,要么已被毁,要么流失海外,要么被私人收藏家珍藏。在博物馆的只能隔橱相望;被毁掉的文物,则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流失海外的文物,即使回流,基本要在拍卖行拍得;私人收藏家的珍藏轻易不露相。所以对传世文物的研究,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绝大部分收藏爱好者是没有机会上手学习的。
  在出土文物时代,鉴定专家们大多鉴定传世品,虽然也会鉴定出土文物,但往往是用鉴定传世品的经验来衡量出土文物的。比如,传世瓷器的底部比较光滑,手摸时感觉如同婴儿肌肤一般,而出土瓷器长期受到地下水的侵蚀,不断钙化、风化,就不会那么坚硬光滑了,一些鉴定者总拿传世瓷器的特征来衡量所有瓷器,这样,就会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真品摸上去像婴儿屁股,你这件不光滑,东西不对啊!”
  文物其实还是那件文物,只不过“不同的保存环境形成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差异性。譬如一对双胞胎,一个从军,一个从文,不同的环境形成不同的人物性格。”张照根说道。

  考古研究和文物鉴定最应该“相通”

  文博系统比较核心的专业有四个:考古、文物、历史、博物馆。在一般的认识中,这四个专业应该是一样的,但事实上,考古研究和文物鉴定却处于不那么“一样”的状态。
  首先,考古学与文物学是两个学科。考古学的发展已相对成熟,理论、方法比较系统全面,已经从传统考古学向新考古学不断迈进,学科也跻身国家一级学科的行列。但是文物学的发展则显得比较缓慢,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张照根认为文物学至少包括文物鉴定学、文物保护学等分支学科,“文物鉴定学的内容包括文物真伪鉴定、文物发展规律研究(断代)和文物价值评估三部分。作为一个专业考古者,我主要偏重文物鉴定中的文物真伪鉴定研究。”
  1986年,张照根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随后进入苏州博物馆从事考古一线工作至2009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成立。在长期的考古工作和参与的文物公益鉴定活动中,张照根对考古与文物鉴定的现况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认知与体会。“考古学对文物鉴定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因为文物鉴定的核心方法就是源自考古类型学;大量科学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为文物鉴定学提供了标准器及标准器发展谱系;越来越多具有考古知识结构的学者和考古从业人员,或直接充实壮大文物鉴定队伍,或参与文物鉴定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实践,或研究总结各类文物的发展演变规律,甚或直接参与市场价值评估等等;考古学者对各类文物做了大量研究,为文物鉴定学的断代研究打下了深厚基础。”
  但是,考古同样面临巨大的困境:自现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中国金石学的两个优秀传统逐渐丢失,一个是国学基础,也就是对古代文献的熟悉,部分考古从业者缺失文献素养甚至到了“严重缺乏”的程度;另一个则是对器物考证真伪的能力,考古专业人士只研究自己或同行的发掘品,对因基建、盗墓流入民间的同为出土真品的文物一概不涉及,而且也没有能力甄别。基建及盗墓出来的文物也是地下文物,也是中国历史的真实载体,也应当纳入考古学研究的范畴,考古工作者有责任和能力去研究、甄别、保护它们。“但是不少考古人只懂出土文物的历史内涵,不懂出土文物的真伪特征。因为他们挖掘的东西百分之百是真的,不需要搞清真伪问题,他们研究的取向是历史学的,以复原历史为目的。”张照根表示,不少考古报告和研究文章只通过拍摄文物标准照和绘制器物线描图来采集文物信息,“这些信息不仅量小,而且主观。一份报告采集的只是相当有限的信息,大量有用的文物信息被忽略,比如微观下的器物老化特征、残损程度、保存状态等。就算是标准照片,也难免存在像素不高,色泽有偏差等现象。”
  面对“赏瓷辨玉”中逐渐增多的专业人士,张照根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要求从事考古工作的群员,在整理、撰写考古报告时,不仅仅注意、采集文物的人工历史信息,也要采集自然变化痕迹信息;写考古报告,不仅仅采集历史学的信息,也要采集文物学的信息,这样的考古报告才更全面,更具可读性,能被广泛引用。这样的考古报告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新七条”和“老五条”的区别

  在具体的鉴定实践中,张照根对既有标准作出了极富理论价值的修校。“学习瓷器鉴定,最重要的是两条:上手看真东西,掌握科学方法。目前,大多数专家对瓷器的鉴定方法是五条标准:造型、纹饰、材质、工艺、款识。———我称之为‘老五条’,这五条其实是用来描述时代特征的,主要用于瓷器断代,但现在文物鉴定界却将它们用于判别瓷器的真伪,这个很不科学。其实瓷器的真伪核心是新老问题,老就是老的变化,只有总结出瓷器的老化特征,就能鉴定瓷器的真伪。”
  张照根总结出的瓷器老化特征共七条:气泡的老化、釉面裂纹的变化、泥沁的特征、釉上彩与釉下彩的老化、瓷器表面的钙化与风化、釉层松动、使用痕迹。———“这七条能解决瓷器的新老问题,老五条主要解决到代不到代的问题。因此,我把自己的总结称为‘新七条’。”
  现在某些专家看东西,要么就讲时代特征作为断代依据,要么就只说结果,玩神秘。结果普通人对文物及其鉴定产生了两个深刻印象:造假很厉害、鉴定水很深!而在张照根看来,只要方法论正确,文物鉴定不应该神秘得遥不可及:“面对一件文物,第一件事情是先断新老。这好比我们由近及远看景观,越远处的景象越模糊,而这层模糊是由雾引起的,雾就是时间和环境的作用,文物受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发生变化,时间的变化是任何人为的动作所难以完全改变、重现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想到一点没雾的就是新东西……”张照根建议初学者可以买件当代青花瓷器,观察它的各方面特征,特别是气泡的状态,用双管显微镜观察新青花瓷气泡状态。“选用青花观察气泡,主要是气泡在青花深色背景下,显得十分清晰,方便大家观察。要注意新气泡的结构、反光情况;看明白了新气泡,就方便与老气泡进行比较研究了,新旧瓷器的釉层里都有气泡,都是球形,所不同的则是在时间作用下发生的大小、浮沉、疏密等变化。”(本版图片均由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