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刀代笔见神工——赏读蔡廷辉石刻《沈周〈盆菊幽赏图〉》

苏州日报 20121214 C第05版

■老绵

□老 绵
  近日,苏州博物馆正举行“石田大穰———吴门画派之沈周特展”,这真是给书画爱好者带来了一饱眼福的好机会。因我素知画家马伯乐老师对于沈周绘画有很深的研习,所以特地邀约他同往观赏。正巧画院同仁金石篆刻家蔡廷辉先生、青年画家龚克平也在马老师画室。大家叙谈片刻,就随马老师一起去苏州博物馆观看特展。当观赏到现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沈周《盆菊幽赏图(卷)》(纸本设色,纵23.4厘米、横86厘米)(图1)前,马老师就说:“这件作品是沈周代表作之一,无论从所画坡石的皴法,或者所写树式,都自有家数、自成面目而成为后世学画者的典范。”在旁的蔡廷辉先生对我说:“我就是受了马老师的影响,曾将沈周的这件传世名作以原尺寸大小摹刻石上。过两天我可以把该图的拓片送给你。”这便是我有幸有了蔡先生石刻《沈周〈盆菊幽赏图〉》拓本的缘由。
  苏州的石刻工艺,当以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书条石为最。如今在留园、拙政园、怡园、网师园、沧浪亭(五百名贤祠画像石)等都有着众多的书条石佳作。尤其在今拙政园中部曲廊东面素壁上,嵌置有镌刻着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衡山先生三绝册》书条石三十六方(其中五方为后人题跋)。所谓“三绝册”,是文徵明当年将拙政园三十一处名胜景观分绘成三十一开册页,还就这些名胜景观一一赋诗,并以篆、隶、真、草四体书写对题,遂被清代金石书画家钱梅溪(泳)、晚清学者、书法家俞曲园(樾)等称誉为“诗、书、画三绝”之合作。而今这件名作的石刻者,即出自当代金石篆刻家、苏州国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蔡廷辉先生之手。这件作品为保存和传承园林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难怪当代著名画家亚明先生为此曾题词称赞谓:“逸品上乘。石刻古有之,刻书者多而刻画者少。刻手皆匠人,艺术家捉刀入石者蔡君廷辉也。余曰:前无古人,当今第一。”
  再看蔡廷辉先生手刻的《沈周〈盆菊幽赏图〉》拓本(图2),他在创作过程中先取《盆菊图》原大(纵23.4厘米、横86厘米)图片,以拷贝纸将图上的画迹、字迹、印章进行勾摹。其中为了保持《盆菊图》原迹的构图章法,特祛除了图上的“累赘”,即有损画面的由乾隆弘历、嘉庆颙琰等所钤的鉴赏、收藏印章。仅留“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两印章和乾隆题诗,以证明这件传世名作曾经清乾隆、嘉庆两朝内府庋藏。并于图右空隙处加一“蔡廷辉刻”葫芦形小印。然后把勾摹稿粘贴在厚6厘米的青石板上进行镌刻。在镌刻中由于他深谙画家沈周山水画用笔特点,及其笔墨风貌,所以以刀代笔,运刀爽利,游刃有余。如为表现图中不同树木的穿插交织,他就采用阴刻、阳刻等不同的技法,以反映层次感;为表现图中坡石、树木的用墨,设色的浑厚苍润,以及以秃笔浓墨点苔等特点,他还结合简化、虚化等手法来表现干湿浓淡的笔墨神韵。他将这件堪称情景交融的传世名作镌刻得形神兼致。整件作品布置疏朗空旷,以见秋高气爽;曲栏两旁都放置盆菊,草亭内三人围坐饮酒、赏菊、联吟,旁有僮仆持壶侍奉,图中的人物意态悠闲;隔溪树木苍郁,景致清远宜人,意境幽雅深邃。
  赏读了蔡廷辉先生刻的《沈周〈盆菊图〉》,再观赏了他镌刻的明代大画家唐寅的《毅庵图》、文徵明的《猗兰小景》、仇英的《赤壁夜游图》诸石,尤其发现他在镌刻传统山水画题材中,不独在技法上已有所创新,而且在如何通过刻刀来表现传统山水画中的笔墨神韵也自有心得。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