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丰仓到宝苏局

苏州日报 20120106 C第03版

■柯继承

□柯继承
  你知道和喜欢古玩钱币吗?它的温润铜质,它的周圆孔方,它的光滑边缘,它表面镌刻的字体……或许你都知道,但你知道清代钱币中,特别是“康熙通宝”和“雍正通宝”等正是在苏州制造的吗?
  清代苏州制作这些钱币的造币厂,就称宝苏局。而宝苏局的建立,又极大影响了周围街巷的布局。
  宝苏局是建在元代明代粮库永丰仓旧址上。永丰仓旧址在今阊门内东中市崇真宫桥西北面,据明王鏊《姑苏志》,这里四周原围以小河,且地势空阔。大致方位:南起原崇真宫后,北至桃花河,东起今东角墙、更楼弄北段(原路头堂),西至今二十四中学本部西围墙。永丰仓是元、明两代苏州重要的大粮仓,但清代已废弃。
  清康熙七年(1668),江苏布政使佟彭年奉诏在苏州负责筹建铸钱局,地方就选定在崇真宫桥北堍中市河下塘(今阊门内下塘街)这块永丰仓旧址上。钱局初名江苏省钱局苏州府局(当时在江宁另建一铸钱机构,称江宁府局),简称钱局。四年后停办,不久改为火药局。康熙六十一年(1722)冬,玄烨病故,四子胤祯继位,即为雍正。雍正皇帝对全国铸钱局进行整顿,确定各省只准设一处铸钱局,撤消了江苏江宁府局,这样,江苏铸钱局址就选择在原苏州府局,移去火药局。雍正八年(1730),又开始铸钱。康熙年所铸钱钱文正面为汉文“康熙通宝”四字,背面为“宝”的满汉两种文字;雍正年所铸钱钱文正面为汉文“雍正通宝”四字,背面左右为满文“宝苏”两字。所以这家铸钱局又称宝苏局。后来宝苏局还铸造过“同治通宝”、“乾隆通宝”、“咸丰重宝”等几个年代的货币,断断续续,至光绪末年正式宣告停铸。
  最有意思的是,宝苏局所在地的周边地名,至今还保存着相关的信息,其中不乏颇有人文价值的蛛丝马迹。
  例如:制钱用铜,所以制钱工人又称铜人。现苏州市二十四中学(含今久福里、长鎏村一带),旧时均为宝苏局所在地,二十四中学北面小巷,乾隆《姑苏图》标作局后街,后因多为制钱工人住宅地,民间即称铜人街。民国《吴县志》乃作同仁街,并注:“有前、后、中三街。”即今前同仁街、中同仁街、后同仁街。
  再如:宝苏局南面为阊门内下塘街,有南北向小巷紫粉弄,北至原西角墙,旧时因其北面宝苏局烧熔铜料之灰以及翻砂所用砂灰呈紫色,弄内常蒙其紫色之灰,故名紫粉弄。
  今河沿街中段西侧有更楼弄,它东起河沿街,西至宫弄折北至东混堂弄,处“宝苏局”所在地之东。旧时,报叫时间是通过人工打更来知会相关人员的,宝苏局在该处建有更楼,雇人在其中打更报时和兼顾瞭望周边,确保安全的,更楼所在的弄堂由此得名更楼弄。
  此外,今更楼弄12-21号,即原更楼弄西端折北至东混堂弄段,原称路头堂。原来,苏州民间称财神为“路头”、“路头菩萨”。宝苏局在每炉熔炼开炉之前,炉头都要带领炉工们到财神庙里,恭恭敬敬地奉祀财神,请“路头”保佑他们顺利开炉,其行为诉求,如同今日民间年初五接路头财神烧香一样。接路头烧香是每炉熔炼之前的头等大事,宝苏局有熔炉12座,所以财神庙内经常香火缭绕。该处建有专供炉工们奉祀财神的财神庙,财神庙又称路头堂,巷因庙名。该巷“文化大革命”中才并入更楼弄,原名撤销。
  更楼弄北面还有东混堂弄,位于河沿街北端西侧,东起河沿街,西接后同仁街。因当时于该处建有专供“宝苏局”职工洗澡的浴室,故名。———当时洗澡浴池的房屋,用砖盘砌,螺旋而上,上只开小孔,放光而入,形如馒头,众人于其中合浴,水与空气都较混浊,吴语因称称为“混堂”或“馒头混堂”。又因为浴室处于宝苏局东面,所以称东混堂弄(宝苏局西原另有浴室,即在今西街西侧,称西混堂弄,1980年改称五峰园弄)。
  至于“宝苏局”南部东、西两边,又有所谓东角墙、西角墙,人们通常认为该处原是“宝苏局”的东角和西角的围墙所在,故名。其实它们原来是永丰仓东面、西面晒谷场外的河道,河道填没后建成街道,沿用东谷场、西谷场名。吴语谷、角两字同音,墙、场两字音近,后人又不知永丰粮仓,以讹传讹,乃改称东角墙、西角墙。
  “宝苏局”东面的南北向沿河长街,位于东中市东端北侧,南至过军桥(原东西向都亭桥旁),北至日晖桥,与桃花坞大街相接。它原名过军桥巷(《平江图》中可见,今过军桥原称南过军桥,今日晖桥,原称北过军桥),民国《吴县志》乃作河沿街。河沿街两旁有许多手工小作坊,产品多为铜铁小五金,如锁钥、锉刀等以及车木制品、油纸伞、木桶作等。旧时有“做煞河沿街”之说。河沿街之所以多为铜铁作坊等,当然与其西面宝苏局的存在大有关联。
  东中市北面的中市河是相当狭窄的,但到宝苏局前一段,却突然开阔起来。原来此处曾是永丰仓码头,宝苏铸钱局也需大型的码头,当年为便于卸载铜材、炭料和装运新钱,河道必须开阔。
  宝苏局废弃后,该地大部分一直处于荒凉无主状态(民国初,曾在该地东部建“省立第二工场”)。解放初期一度成为练兵操场。因在久福里旁边,故称久福里操场,或直呼久福里。后为苏州市第十初级中学的校外操场。“文化大革命”中,十初中改名桃坞工读学校,正式占用该处,并不断于其上改、扩建教学楼房和其他校宿,此即为今市二十四中学前身。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