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墙、城门与城楼题字

姑苏晚报 20120715 B第02版

■潘君明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刺杀吴王僚,遂即位,是为吴王阖闾(庐)。为加速发展和强大吴国,次年,阖闾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起了大城,时称“阖闾城”,即今之苏州城。此后的2500多年里,历经朝代的更迭,战争的疯狂,兵燹的破坏,苏州的古城墙、城门与城楼,屡毁屡建,饱受了历史的沧桑。目前,苏州正在修复部分古城墙,以再现千年古城的历史风貌。趁此机会,回顾一下苏州的古城墙、城门与城楼的史实逸闻,了解苏城的变迁,认识古城的文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城墙的沧桑

  古代,建城是极为普遍的事。本国为防备他国的侵犯,筑城以自卫。《吴越春秋》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尤其是都邑,在四面筑有墙垣,以保护臣民的安全。一般分为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城,也表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城,也就算不上国家。阖闾是个有作为的国王,他一登上王位,就雄心勃勃,命伍子胥筑城,打下强国的基础。但那时筑城,尚未有砖块,都用质地紧密的泥土堆积、夯实,使之坚固。据《越绝书》记载:苏州城的范围是,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一百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确是一个不小的城池。
  苏州的城墙,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他的变迁及修建,史籍上几乎没有记载。隋开皇十一年(591),苏州城有个搬迁行动。宰相杨素认为苏州城“尝被围,非设险之地”,遂将苏州城搬迁到新郭(即今沧浪新城处),政府机构等都迁到那里办公,三十三年后再回到苏州旧城。这也可以看出,城池对防御的重要性。五代时,战争频发,苏州城遭到严重破坏。吴越王钱镠驻守苏州,他为了加强防御,以砖块代泥土,重修加固苏州城,这是苏州第一次用砖砌城墙。砖砌虽然牢固,但战争是最具破坏力的。在南宋金兵入侵,元代元军入侵,明初明军入侵苏州时,城墙一次次遭到破坏,或毁、或拆、或塌。明清两代,曾多次修城,已发现有明代的“苏州府,吴县正堂万定造细结大城砖”,清代的“苏州府,元和县正堂许定造细结城砖”等古城砖实物。现存的古城墙为清初所遗。民国时期,城墙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毁坏,计有数十处之多。日军入侵时,曾将城墙炸开缺口,断砖残土,一片狼籍,城墙伤痕累累,残缺不全,满目疮痍,有的城砖挪作他用,有的废毁湮没,有的夷为平地,不成其为城墙了。
  解放后,一般认为现在是飞机、大炮的时代,城墙已失去防御作用,可有可无,而且影响交通,因而对城墙不够重视,致使部分城墙被拆除。大跃进时期,为建造小高炉又大拆城墙,损毁严重。此后,取城砖,挖城泥,听其所为,无人管理,城墙基址成为公共用地,有的沿城墙建房造屋,将城墙当作房墙;有的在城墙上面建房,将城墙土地占为己有。最终的结果是,除盘门、胥门、金门一带尚留有城门及部分城墙外,其余则成为残砖土墩,或搭棚,或种菜,或堆物,或葬尸,已不见城墙踪影了。
  据最近报载,经有关部门调查,苏州古城墙全长15204.31米,目前较为完整的为1249.98米,仅占8.22﹪,真是不堪回首,可见其损毁之严重。

  古城门的变迁

  苏州城究有几座城门,一般认为是“八座”。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建造阖闾城时,有“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直至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刘禹锡,他们都任过苏州刺史,在诗作中也有所反映。白诗云“七堰八门六十坊”,刘诗云“二八城门开道路”,都说苏州是有八座城门。但是哪八座城门,记载和说法就不一致了。这与城市的发展和变化有关,有的城门关闭了,有的城门开辟了,有的城门时开时关,造成了八城门的名称时有变动。
  依据史籍的记载,苏州城共辟有十二座城门,即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匠门、娄门、齐门、平门、赤门、葑门、金门和新胥门,如加上南门的话,则有十三座城门。现不妨逐一说来。
  阊门,西门也。苏州城是阖闾命伍子胥建的,阖闾要伐楚,伍子胥要攻打楚国报父仇,两人的意见是一致的。门名为“阊”,以象天门,可通天气。其含义为:攻打楚国,乃是天意所为。后来,伍子胥带领大军从此门而出,打败楚国得胜归来,将阊门改称为“破楚门”,以示纪念。民国十六年(1927)拆除月城。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门,2006年修复城门、城楼。
  胥门,本名西门、姑胥门,因城外有姑胥山而得名。胥门与伍子胥有关,那是以后的事,伍子胥筑城时,不可能将自己的名字作门名。吴国末期,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并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宅原在西门内,民众怀念他,故将“胥门”与伍子胥联系起来,纯属巧合。至于伍子胥悬头胥门,放眼看越军攻城,那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元、明、清三代均重建胥门。民国二十七年(1938)开辟新胥门,1953年拆除。老胥门至今仍在,已辟为伍子胥纪念园。
  盘门,古作“蟠门”。蟠,蟠龙也。古时帝王称为龙,曾刻蟠龙于城楼,借以镇越。古籍记载,城门外有大江,“尝有龙潜伏于此,以鼓仗击之”。后因其地水陆迂回屈曲,改称“盘门”。有史籍称吴大帝(孙权)蟠龙,故有“蟠门”之说,这与伍子胥建城已相去近八百年,不足为据。八座城门中,无论是水门与陆门,此门保存最为完整。
  蛇门,约在今人民桥东300米处,“有陆无水”,即只有陆城门,无水城门。其地在巳,故以“蛇”名门。宋初时已闭塞。但在民国时期,其处仍有蛇门路。
  匠门,东门也。有水陆两路,水路通大海,沿松江,下沪渎,为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吴王阖闾命干将在此铸剑,便于运送铸剑原料。故也称“匠门”,“干将门”、后讹音为“相门”。宋初填塞。民国时曾开辟通行,后堵塞。解放后拆除。
  娄门,古称疁门。秦代,那里有疁县,汉王莽时改称娄县。《吴郡志》云:“昆山县东北三里许,有村落名娄县,盖古县治所寓也。”民国时拆除城楼。1958年水陆两门均折除。
  齐门,东北门也。门名与齐国有关。志载,阖闾伐齐,取齐景公女儿为人质,配阖闾兄之子太子终累为妻,终累亡,齐女思念家国,阖闾在此造城楼,使齐女登楼望齐,故名“齐门”或“望齐门”。上世纪50年代初拆除城楼,1958年拆除水陆两城门。
  平门,原名“巫门”。其地有巫咸墓。元高德基《平江记事》云:“吴城平门,旧名巫门,至大庚戌古濠中得石扁,上有篆书‘巫门’二字,故老云:巫咸,商大戊时贤臣也。其墓在门东北三里许,故以名门。巫字与平字相似,后乃讹为平门。”但《吴地记》有“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的记载。闭塞无考。1958年拆除。赤门,在今之桂花公园东南角,其处的河流曾名赤水湾。《吴郡志》云:“(匠)门南三里有葑门、赤门,有赤栏将军坟,在蛇门东,陆无水道,故名赤门”。宋初已闭塞。
  葑门,《吴郡图经续记》云:“封门者,取封禺之山以为名,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方言‘封’曰‘葑’,葑者茭土摎结,可以种植者也。”俗云“富门”。民国时拆除城楼,上世纪50年代拆除城门。
  金门,民国二十年(1931)开辟,因地处阊门商业中心,旧时有“金阊门”之说,故名“金门”,含有财富集中之意。保存完好。
  南门,1950年9月30日人民桥落成,城内直通城外。从习惯上说,城内通城外,必开城门无疑,因地处正南,遂呼“南门”。但此处并无城门。
  查阅古籍,对八座城门的记载各有不同。唐人陆广微《吴地记》载有阊、胥、盘、匠、娄、齐、平、蛇八座城门,宋代的《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上均无平门,而加上葑门。并指出:南有赤门、北有平门,不在八门之数。明代,卢雍《苏州府志》、王鏊《姑苏志》上均记有十座城门。之所以不能统一,主要是城门有开有闭,如蛇门,时开时塞,旧志有“勾践归国,夫差送于蛇门之外”,后闭塞。胥门,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守吴,认为太湖地势高于苏州,为避免城内水淹,将水门封闭,胥门就此无水城门。后陆路也废。成书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的《吴郡图经续记》上说,其时苏州城门“所启者五而已”,即只开五座城门。到了南宋时期,欲将闭塞的城门重新开启,虽经多次商议,但均未实现,依旧开五门。民国时期,先后开辟的城门有:金门、平门、相门、新胥门。
  所以,所说的苏州八座城门,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如说苏州的八城门,应是阊、胥、盘、匠(相)、娄、齐、平、葑。但从目前的实情来看,苏州的城门应为九座,即:阊、胥、盘、葑、娄、平、齐、金、相,城门的基址尚存。而保留完好的仅为三座,即盘门、胥门、金门。

  苏州古城楼的题字

  凡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等建筑物,大都挂有匾额,上有名人题字,这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苏州是一座历史古城,因在吴王阖闾时所建,故名阖闾城。城墙逶迤,辟有八座城门。凡门上均筑有城楼,有二层、三层者,守城军士站立楼上,瞭望城外有无敌兵来犯,故也称“瞭望楼”。远远望去,城楼粉墙红柱,飞檐翘角,十分雄伟壮观。
  最显眼的是城楼上的题字,恰当地表明了这座城楼的含义、地理特征及物华景观。在八座城门中,除平门、蛇门外,历代常开的有六座城门,城楼上均有匾额题字。据志载,题字为顾嗣立所书。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号闾丘。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22)进士,授知县,移疾而归。顾嗣立喜欢藏书,长于吟咏,善于豪饮,有酒王、酒帝之称。他学识渊博,很有才名,曾预修《佩文韵府》,著有《秀野集》、《闾丘集》等。六座城楼的题字如下:
  阊门,亦名“破楚门”,在苏州城西面,题字为“气通阊阖”。“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吴越春秋》云:“阊门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阊阖风为西风,即秋风,简称“阊风”。题字既嵌入吴王阖闾之名,又合在西方之意。他的含义有二,一是吴王的意愿直通天庭,破楚是天意,吴军破楚似秋风落叶之势。二是吴王阖闾为天帝之子,阖闾城有个“阊门”,便与上帝勾通。此外,阊阖,也有京城之意。按《易》卦,正西方曰兑,为金,所以,阊门又称为“金阊门”。由此可见,“气通阊阖”有多方面的含义。
  胥门,亦称姑胥门,在苏州城之西。明卢雍《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越绝书》云:“姑胥门”。“姑胥”,苏州音说成“姑苏”。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也称姑胥山,山上有姑苏台。伍子胥死后,为纪念他而名胥门。胥门城楼上题“姑胥拥翠”,一含地标与门名,二含胥门外有灵岩、天平、穹窿、七子山等,山山联接,相互拥抱,山上树木葱茏,山色苍翠。站在胥门城楼上,眺望西南诸山,高低起伏,层层叠叠,相互簇拥,风光非常亮丽,舒人眼目。用“拥翠”两字非常适合,并非夸张。
  盘门,古作蟠门。《吴地记》云:“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名盘门”。明《续吴郡志》说:“盘门旧有楼,吴说题额,视宝佑新作诸门最为宏壮。”清代康熙年间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上,盘门城楼赫然在目,重檐歇山式双层建筑,额题“龙蟠水陆”相当雄伟。盘门的构造较为特殊,其水陆城门均呈弯曲状态,不是从城内直接向南,而是弯曲后由西向东,才出城外,似蛟龙伏卧之状。尤其是水门,外通运河,内通直河,河道曲折,亦似盘龙状。题“龙盘水陆”,完全是依据盘门的地理特点,状景而作,很有意义。在修复盘门时,题字改为“水陆萦回”。
  娄门,卢雍《苏州府志》云:“娄门,东门也。”题字为“江海扬华”。娄门外有娄江,江面宽阔,流经外跨塘、唯亭、昆山直至太仓浏河而入海;北通阳澄湖、青秋浦至淞江,为苏州水上的主要通道。“江海扬华”四字,气势浩大,形象生动。“华”通“花”。意为娄江直通大海,江波海浪,如雪花飞溅,似白练银带,随风起伏,十分壮观,让人觉得气概磅礴,身心为之一畅。
  齐门,卢雍《苏州府志》云:“齐门,东北门也”。题字为“臣心拱北”。“拱北”犹拱辰,拱卫北极星也。《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后晋群臣酒行歌》:“剑佩俨如林,齐倾拱北心。”其时,吴国已征服齐国,齐国王之女嫁与吴国太子为妻,实为人质。题字的含义为齐国是吴国之臣,吴国如北斗星,齐国应当归附吴国,并拱卫吴国的君王。题字反映了春秋时吴国的愿望,有强霸之意。
  葑门,原名封门。题字为“溪流清映”。葑门外为水网地区,多葑田。所谓“葑田”,即是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谓之“葑田”。葑田多种水生植物,如茭白、菱、藕、芡实等。“溪流”两字,反映了葑门地区多小溪河流这一特色。在葑门外村野散步,但见竹篱茅舍,野树花鸟,映照在清清的溪流内,如诗如画,多么迷人。
  苏州城门城楼上的题字,据清道光年间出版的《吴门表隐》记载,除胥门“姑胥拥翠”尚存外,其余均已消失。
  古城、古城墙及城楼等,是苏州先民劳动创造的成果,是2500多年苏州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此苏州古城墙修复之际,撰此小文,一为回顾古城的历史文化,二为提供修复者参考。如建造城楼,将城楼上的题匾恢复,并悬挂对联,彰显苏州古城历史文化的风采,真乃一件大好事也。潘君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