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工程发现古井圈 顺藤摸瓜发现假古井——两口古井消失之谜终被解开

姑苏日报 20150827 A第11版

■李渊



  常熟文庙修复工程是常熟市政府重点投资民生项目,是该市近年来实施的投资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首期工程从2009年启动,随着修复工程不断推进,修复工地不断出土多件文物。记者近日获悉,工地又发现了两眼古井,是“消失”二十五年的常熟市级文保单位。遗憾的是,经过文物部门勘定,这两口古井已遭破坏,失去了较大的文物价值。

  消失的文保古井

  常熟文庙始建于北宋,位于常熟古城区东南学前街,历代屡有修葺。留存至今的文庙建筑有大成门、东西两庑、言子专祠、祠门、仪门和泮池,其中大成门和言子专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邑学泮池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常熟“老文博”黄国光的记忆中,常熟文庙另有“古井”,并且同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国光退休前任常熟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熟知常熟各处文物保护单位。多年前,他应常熟地方志编委会邀请,开始了地方文物的相关研究和编辑工作,在提及文庙古井的章节,他忽然发现古井“不见了”。他说:“从2008年开始,我在文庙(遗址)各个地方找,找了很多人问,都是找不见那口古井了。”
  在黄国光的记忆中,古井是一定存在的,为此他专门翻出了一本泛黄的“老剧本”——一本由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1984年4月翻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附页记录着编号为77号(分类号:38)的常熟文保单位“邑学泮池及古井”,并记录了地址“学前街”,年代为“明”。
  为了找寻古井,黄国光搜寻了多年,但是始终一无所获。在常熟市现在记载的文保单位名录上,记者看到1982年11月17日“邑学泮池及古井”被公布为常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在“城区学前街常熟市教师进修学校内”,不过名录同时记载“现只存邑学泮池”。
  至于古井去哪了,黄国光无从知晓。

  修复工地发现古井

  据记载,常熟文庙“邑学泮池为古代学宫建筑的一部分,始建于宋庆历间,池上初架木桥,明正统元年(1436年)更为单孔石拱桥,后屡有修葺。今存泮池,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9米,呈半圆形。青石垒池壁,四周列栏板及望柱,池上架南北走向之单孔拱桥1座,桥之拱圈及栏板用武康石夹青石砌筑,桥中宽2.5米,矢高2米,全长11米。西侧拱枕石上镌刻“贯道”二字。”
  2014年开始,文庙二期修复工程开始,崇圣门、棂星门、大成殿、崇圣殿两座大殿相继完工,中、东两条轴线的项目随即竣工;随后,文物部门开始进行西轴线修复工程,包括泮宫坊、泮池、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今年8月,文物部门对明伦堂、尊经阁进行基础重建时,
  工人们忽然发现了两个井圈,井圈之下尽管碎
  石堆砌,但是依然能够看到瓦片构造的井壁,
  工地随即停工。
  记者近日在修复工地看到,两口古井相聚三四米,附近有巨大的现代建筑柱基,常熟市博物馆考古部李前桥告诉记者,这个基础为早年建设的常熟实验小学建筑基础,根据井圈较深的绳索勒痕,判断井圈应该年代较早,他说:“井圈为青石,不易磨损,根据这么深的痕迹,推测应该就是古井。”同时,常熟史志《常昭合志》同样记载古井位于明伦堂前,从地点上也较为吻合。记者在一口井圈的青石上看到,有较为清晰的“化龙”。

  遗憾古井已遭破坏

  邑学泮池,是文庙修复工程西轴线上仅存的古迹。泮池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水池,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因此泮池、古井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考古意义。
  为了对古井进行进一步保护,常熟文保部门随即对古井进行清淤,清淤现场工人们不断向下探挖,发现两口井深度不深大约3米左右。同时随着清淤工作的进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诸多疑点:一口井圈设在混凝土基础之上,而且井内壁盘砌的瓦片也较为新,并不像旧时古井。
  常熟市文化局文博科副科长陈俊告诉记者,根据现有证据,古井已遭破坏。他推测,古井旧址和常熟实验小学建设工程冲突,随后在施工过程中遭破坏。为此,记者找到了时任常熟实验小学校长郑济安,退休十五年后,老校长依然记得当时古井位置,他说:“当时学校盖楼,(井)就在新的教学楼门厅下。”至于现在新挖到的古井,他回忆:“91年新建教学楼,施工队挖大楼基础,把旧井破坏了。随后文物部门干预,施工队为了掩盖破坏文物的事实,就重新盘了两口井,把井圈架在上面。”之后,学校的水泥建筑之间将井圈全部覆盖,而黄国光自然就找不到两口古井了。
  陈俊表示尽管古井已遭损坏,但是文物保护工作将继续,他说:“由于当年文物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了文物破坏。现在古井仅剩下两个井圈,失去了较大的文物价值,相关研究工作也无法开展。今后文庙修复工程中将更加尊重历史,尊重文物,并将研究尝试把井圈和修复的建筑进行复原。”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