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墓”揭秘

姑苏晚报 20060202 八卷019页

■龚平

■撰文/龚平

    现在五十岁以上的老苏州人,一定还记得四十多年前,曾轰动苏城的“发现‘娘娘墓’”,其实,这里是曾被称为“吴王”的张士诚父母的合葬墓

    那是1964年6月底,苏州市盘溪小学准备利用暑期扩建校舍,这所小学位于盘门外吴门桥南偏东约三百米处,在即将扩建的工地范围内,有一个高近4米、直径10余米的土墩,它旁边一块碑石告诉人们: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土墩。施工者未敢轻易动土,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得到报告,立即派考古人员来到现场。

    固若金汤:曾让盗墓者无计可施

    这块碑石所刻的是“张吴王母曹太妃墓碑记”。这与乾隆《苏州府志》、《吴县志》等文献所记载元末一度割据苏州的吴王张士诚母墓在盘门外完全吻合,俗称“娘娘墓”。考古人员在调查时发现:墓西北角顶部有处可容一人探入的洞口,深达1米左右。动工那天,是7月7日,到7月底,现场发掘清理持续了24个工作日。这座古墓堪称重重保护,非常坚固。在首先打开的古墓封土内,由外及里就有四层保护:第一层表面封土厚达65厘米;第二层是坚硬的“三合土浇浆”,厚约40厘米;第三层整齐围排着11排石板,每排57块至73块并列竖砌,石板中贯穿圆木,总体坚固异常;第四层又是“三合土浇浆”,但比第二层的更厚,最厚处有近2米。打开了结构坚固的封土,仍然无法见到墓室,原来还有五层护固:第一层,又是竖身叠放石板,双孔贯穿圆木。第二层,由厚1.1米的“三合土浇浆”和碎石构成。第三层,是一顺一丁平砌的砖墙。第四层,是厚55厘米的夯实石灰和黄土,上面叠放着横列的石板。第五层,是厚达1.8米的石灰浇浆。墓塘就深藏在这结构严密、固若金汤的外四层、内五层保护之内。墓塘呈3.8米见方的正方形,四壁全用大青石板构筑。四角交接部位,各有铁板钉斜扣作榫,以防止塘壁松移走动。壁顶顺放整块石盖板,石盖板下有粗大楠木,安在塘壁方槽内,以防止盖石断裂下塌。墓塘底部铺设的是37厘米见方的金砖。金砖之下,还铺着33厘米厚的石灰浇浆和碎石。

    “女尊男卑”:为何有悖中国传统葬式

    墓塘内,两具棺椁东西分放。有叠砌的青砖墙用来楔紧两具木椁。木椁各长三米出头,椁内塞满石灰包,这使椁木保存完好。椁内棺柩前端,各放着一个黄绸裹包,打开后,里面是上下十层叠放的象牙哀册。哀册细刻龙凤图案,中间刻有文字。文字显示,这是“张士诚父母合葬墓”。而不是如同墓旁碑石所书,及《苏州府志》、《吴风录》等文献中所称“张士诚母墓”“盘门外太妃坟”。两具棺柩内的情形,却是“女尊男卑”。男木棺内积水满贮,尸体已完全腐烂,原来裹于身上的衣服,也已腐朽得一触即破,依稀还能辨出是黄色锦缎。男棺内几乎没什么随葬器物,只发现胸部有木盒一件、左侧臂部有朝带一件。女木棺则封闭严密。随葬之物都整齐放在“娘娘”头前或腰两侧。“娘娘”肌肤大部分保存尚好,身长1.54米。“娘娘”头发插满金银钗簪首饰,口含白玉一片,两耳垂环,两手腕各戴金镯一副,手心分别握“日”、“月”金片。左手食指上,还佩戴戒指一枚。“娘娘”身穿黄色锦缎对襟大袖袍,里穿对襟大袖丝绵袄,袄内又衬对襟黄绸短衫三件。下束缎裙,裙内穿黄锦缎丝绵裤,丝绵裤内有单裤。脚着绛色缎鞋,内穿黄色短缎子袜。“娘娘”身下垫着厚薄不同的织锦缎丝绵被三条。第一条厚丝绵被褥上,缀铺“明道通宝”金钱二十四枚。第二条薄丝绵被上,铺“明道通宝”和“明道元宝”银钱二十四枚。女尸被褥下与男尸身下一样,都铺着雕刻北斗七星的笭板一块,但星位略有不同。而“娘娘”棺底更加铺了厚约20厘米的香楠木屑。男女棺柩内为何如此情形迥异?哀册文字也有披露,原来,张士诚母死于“至正二十五年乙巳岁次五月戊午朔十七日甲戌”(1365年),而张士诚父则早年亡故,在老家泰州丁溪九龙口草草而葬。直到母亲死后,张士诚才将父亲尸骨从泰州迁来,于当年六月十五将父母“合茔”。

    满目琳琅:随葬之物如同在世

    因此,墓内的随葬器物,张士诚也大都是为母亲准备的。张士诚希望她在“冥间”仍过着符合王母身份的生活。除了身穿足着的织锦绸缎、头戴手佩的“金光宝气”,她棺中一套银器尤惹人注目。其中有高24.3厘米、通体葵状六瓣形的银奁,下托银盘,用黄绸包裹着。银奁盖面和周身刻有牡丹、迎春等花草纹,十分精致。奁内上下三层,有子口相合,内盛全套梳妆用具。上层盛银剪刀一把,形制与现今常用剪刀相同。大小银刷各一把,都用竹片穿结黄棕刷毛。银薄片刮器一件,饰以鎏金牡丹。锭式钮素面银镜一面,镜面圆鼓,仍能照人。中层放着银圆盒四只,盖面鎏金,刻有百草花。其中一只盒中还残留粉迹,一只留有红胭脂,一只放黄绸做的粉扑。还有小银罐和大小银碟各一件,有趣的是小银罐盖下还连着一把小勺。下层盛有半月形银梳一把,梳边鎏金,梳齿疏朗;银篦一件,篦齿稠密;银针六支。还有银脚刀、银小剪刀和银水盂各一件。在银奁包裹旁,还放着银架一件、银碗两只和银筷一双。银架上有凤凰戏牡丹、团花、葵花等图案,全部精细镂雕。银架能随意放立折合,将银奁内银镜放在上面,十分适宜。

    真容不再:有多少遗憾还能重来

    “娘娘”棺刚打开时,除了眼珠、鼻梁和面颊部分腐烂外,其余肌肤都呈白色,保存尚好。到场的苏州医学院教授测试了棺中积水后说:“得益于墓室严密的封闭措施,这水中没什么细菌,才使尸体能保存得如此之好。”但正是伏暑天气,开棺后不久,“娘娘”肌肤便开始变色。因当时条件有限,“娘娘”遗体经法医鉴定后火化。“娘娘墓”的发掘清理,在市民中引起轰动。苏州博物馆于1966年元旦详尽展示了“娘娘墓”出土文物。一时间,博物馆门庭若市。一些观众观赏了精美的随葬文物后,为没能见到出土时还基本完好的“娘娘”真容而遗憾。就在“娘娘墓”发掘清理8年后的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具“娘娘”女尸,影响全国。一些博物馆甚至复制了马王堆文物古尸陈列,由此带来的“古尸热”,直到“文革”以后的几年中,一直冲击着人们还不十分丰富的文化生活。苏州博物馆在1980年8、9月间引进镇江博物馆《南宋周瑀墓文物古尸展览》,不足两个月,观众达到28.25万。看着那些涌进古尸展厅的观众,博物馆工作人员不禁感慨:“如果能够展示当年的‘娘娘’古尸,一定会吸引更多观众。”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博物馆的陈列展示水平在不断与时俱进,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于今年十月开馆,相信不久,观众就能观摩到以全新手段展示的,包括“娘娘墓”出土文物在内的吴地遗珍。

    发现于他们,毁于他们

    姚萍

    得益于一块碑石的提示,施工者未敢轻易动土,而是报告了有关部门,于是,一座600年前的“娘娘墓”中的文物,得以完好保存。然而,也有比“娘娘墓”更早的文物被破坏的事情,譬如盘门瑞光塔。

    1978年4月的一个夜晚,几个孩子爬上了当时还很破败的瑞光塔。他们钻入已坍塌的砖壁,发现塔心有块石板,便好奇地推开,于是,一座秘藏着千年文物的窨穴惊现眼前。然而,这些孩子只是探险者而不是考古家,在这个宽近1米,深近2米的窨穴里,他们取出了经箱和100多卷经书,以及更珍贵的真珠舍利宝幢等十几件文物后,为了重新爬出洞,居然以烧毁7卷雕版经卷中的1卷为照明。

    虽然这些文物在孩子家中住了一夜后,第2天就由他们自己交到了文管部门,但文物已受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据知情者打给《文化苏州》的电话,之后,这群“少年发现者”得到的不是奖励,而是惩罚,有几个还进了少管所。

    因孩子之眼被发现,又因孩子之手被破坏,瑞光塔文物出事的1978年,比“娘娘墓”文物出土的1964年要晚14年,如今,距那几个孩子的事又已28年过去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是随历史一起进步了还是怎样,依然值得深思。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