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堂”,古拙如故家贵邸

姑苏晚报 20120325 B第04版

■王馨荣

■王馨荣
  经典建筑是一幅永恒的画,能使你顶礼膜拜;经典建筑也是一首优美的歌,也可使你感到悦耳且倍感亲切温馨。天赐庄东吴大学时期中西文化相融相汇的西式建筑,依然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并令人流连忘返。
  前辈作家范烟桥的评语

  对于东吴大学“林堂”等建筑风韵,前辈著名作家范烟桥在《茶烟歇》一书里曾写下一段言简意赅的评语:“林堂古拙如故家贵邸,孙堂质朴,葛堂坚固,维格堂华适,子实堂静穆,各具特征”。
  古拙如故家贵邸的“林堂”(今钟楼),现为苏州大学行政办公楼。1901年12月破土动工,由于建筑工程缓慢,到1904年10月主楼才基本竣工,坐南朝北,为东吴大学初创时的第一幢主楼,由英国建筑设计师设计。是当时东吴大学行政管理中心和教学的主要场所,因顶部有报时大钟,四面均有指针,故亦称“钟楼”。
  对“林堂”的建成,时任东吴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孙乐文非常自豪地说“我怀疑在整个中国是否还有另一幢这样漂亮的大学建筑,恐怕没有能比这更适合我们工作的大楼了。我们现在有了通风、明亮、宽敞的教室。还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必需的办公室。会议厅很漂亮,赢得所有参观者的赞美,大约可以有500人在内舒适就座。由于教育部书记哈蒙德和差会书记蓝华德的努力,会议厅全部配置美国运来的最新式样的家具。最近,我们又从美国的一家气灯厂得到足够的乙炔气灯为整个主楼照明,还有一台电动机和水泵来供水。所有这些还没有安装,我们期待年末都能正常运行。”
  “林堂”为砖木结构,以灰砖为主,镶以红砖,不加粉刷,体现了材料本身的质感。主楼三层,高度与一般四层大楼不相上下。第三层的正中部位加建三层方形高层;顶部四面均有
  指针的报时大钟,为周围建筑之冠。钟楼是从西方市政厅建筑中搬来的手法,一度成为中国教会学校的标志。
  “林堂”采用了四面开窗的方形平面,平面和立面都追求严谨的对称关系,尤其是主立面,墙面处理简洁,以凸出的墙线脚来加强水平划分,但线脚装饰简化,高耸钟楼造型,反映出北美殖民期的建筑式样特征。这些做法都符合英国十六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府邸建筑风格。另外,钟楼建筑的屋顶原为两折形的孟莎式,此为法国古典主义的府邸建筑要素,圆弧形拱券和半圆拱入口,此为罗马风格建筑的惯常手法。诸如此类对照,似乎还可以寻找出渊源于欧洲的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痕迹。

  “林堂”名为纪念林乐知

  “林堂”,长期以来作为东吴大学的标志性建筑。1907年命名为“林堂”,以纪念东吴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的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
  林乐知,1836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柏克郡,出生前两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出生后不到两个星期,母亲又因病去世,从此就由姨父姨母加以抚养。1858年毕业于埃默里大学,毕业后随即与郝斯登小姐结婚,相偕加入美国南方监理会,于1860年年底带看新生的女婴启程来华,次年七月到达上海,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传教。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氏家乡乔治亚州也加入了南方的阵营,因此无力顾及海外宣教士的生活。林乐知在经费断绝的情况下,只得靠出租、变卖教会产业以及做煤、米、棉花生意维持。清同治三年(1864年),林乐知被上海广方言馆聘为英文教习,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主编字林洋行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同治七年(1868年),他自费创办《中国教会新报》,长期主编该报和后来改名的《万国公报》,随后又主编《中西教会报》(1891年创刊),成为19世纪传教士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报刊编辑和介绍西学最集中的期刊。
  林乐知按照美国教会意图在上海开设中西书院,并任监院(院长)。在苏州开设博习书院、中西书院。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他将3校合并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林乐知在谈到东吴大学注册时说:“建造大学堂之时在西国得有照会,原名在华之中央大学堂(加一中央字者以备他年分设东南西北各院也) ,但在中国则称为东吴大学堂,若以其地称之,则苏州大学堂。所以称为东吴者,因刘制军函中,有造就东吴人才字样,故题斯名也。”
  根据林乐知注册时说的“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 ”英文校名,直译为中文应为“在华之中央大学堂”,或可译为中华中央大学,反映了美国监理会想在中国建立以苏州的东吴大学为中心,在中国其他地区建立各类学校的宏伟设想。这个英文校名与中文校名“东吴大学”缺少意义上的关联,很少使用。尽管东吴大学于1901年 注 册 时 英 文 校 名 为 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事实上,Soochow University这一英文校名在1908 年之前早已在很多场合使用。

  “林堂”精妙设计获赞誉

  “林堂”位于当年东吴大学的中心部位,北对校门,南朝运动场及教学区、生活区,故南北两面并无正面、背面之划分,也就是说,没有正门和后门之区别。
  北看“林堂”,跨进校门,“林堂”耸立,钟楼居中,两翼裙楼对称,台阶上圆弧形拱券入口处,左右各三根廊柱一字排开,八个半圆拱廊门,对半簇拥着北大门。北大门笔直贯穿南大门,宽阔的绿茵运动场,从大门望去如管中窥豹,其设计手法自然流畅。南观林堂,整个建筑高耸着迎面而来,钟楼坐后居中,而中心稳住。三层共计十五个半圆拱廊门,令人视野开阔,校园场景尽收眼底。
  无论从南朝北的角度,“林堂”使你无法区分前后门,其设计手法,不仅堪称精妙,而且堪称一绝,国内也尚属少见。“林堂”整幢大楼东南西北均有通道,便于学生上下课的人流集中和疏散。林堂内有大小楼梯两处,另有通达顶部平台,便于升降国旗。
  “林堂”整个大楼的三层主楼呈长方形,底层北部的东西两侧各建平房一大间,与主楼相连。沿该两大间的北墙筑有分别向东西延伸的半墙,除留出中部作为出入通道外,两边的半墙各有砖砌的方形墙柱,顶部较大,左右各三垛,每两垛之间留出倒半圆空隙三处,配置铁栅,以向上的直条为主,使北面入口处形成一长方庭院。这二垛半墙现今已拆除。
  “林堂”主楼北立面底层外侧的走廊,便于人们通向平房,顶部原有防雨设备,今已拆除。从北边进入大楼,有台阶六、七级,东西两侧用红砖砌墩座,配置淡绿色石柱六根,左右各三,属希腊古典式类型,石砖上以红砖发拱圈,另砌尖顶,标以堂名。在拱圈北边两侧又各有墙墩三座,上置石柱,左右各弧形墙圈四处,以支撑走廊顶部。
  “林堂”主楼南立面设计精巧,东

  边三分之一部位的一、二、三层均为教室或办公室,西边三分之一的二楼,三楼有一大面呈半圆形的玻璃窗,间以装饰图案分割,用淡绿花岗石镶边,使墙面显示不同变化。内有可容500座位的礼堂,装修按英美教堂式样设计,门窗墙面上的立体花纹极为精巧,富有西欧雕塑艺术风格。底层辟作教室或办公室。中部三分之一的一至三层阳台,每层都有四垛墙墩或配以石柱,各形成五大门格,或发拱圈或用弧形拱顶,颇为壮丽美观,底层阳台向南延伸,形成一小平台,每逢召开露天大会或运动会后颁奖,可作为临时主席台。
  “林堂”主楼底层向北延伸的两大间平房的东西两侧,又向外延伸各建平房四小间,南北两边分别加筑弧形矮围墙,既可使小屋免于完全暴露,墙内又空出不规则的庭院,南边东西两处庭院较宽敞,北边两处则很小。惜乎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因砌小高炉缺少砖块,将东西侧南部的弧形矮围墙拆除,至今未能恢复,有点破坏整体建筑风貌之憾。。1995年又为放宽林堂东西两侧的行车道路,将东西两端的平屋各拆除一小间,“林堂”的整幢大楼总体造型受到影响。
  “林堂”作为东吴大学主楼,位于整个老校园中轴线的北半部,地理位置选择恰当,起到总揽全局的作用。随后陆续兴建的四幢大楼,均以“林堂”作为主轴向南两旁延伸,先后有孙堂、葛堂、子实堂、维格堂等。
  “林堂”,珍贵而经典的建筑,无数次定格在十万余学子的毕业典礼和毕业照里;“林堂”,历经百年沧桑,现成为苏州大学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