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古纤道“九里石塘”获新生

苏州日报 20140621 A第02版

■行走苏州运河遗产报道组

 □行走苏州运河遗产报道组
  江南水乡平野阔,河道两旁常常有一些供拉纤人走的路,叫“纤道”。
  如今,大运河江南段400公里长的河道两侧,保存下来的古纤道只剩吴江的一段。这条3米多宽、既是纤道又是驿道的元朝遗存,与运河构成水陆并用的交通要道。经过多次修复、整治,古纤道已迎来崭新的生命。

  拉纤的人:古纤道每年要过十几趟

  因为曾拉过10多年纤,平望镇梅堰三官桥村12组村民朱根林,对吴江运河古纤道有着特殊的感情。
  做纤夫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当时朱根林20多岁,经常为生产队运送肥料、草料,有时候还要送蚕豆到松陵、苏州销售。那时候条件差,运输工具是载重量2至4吨的手摇木船,逆风行驶,往往要靠拉纤才能前进。
  朱根林记得,当时队里每条船配4名社员,2人摇橹,2人拉纤。从村里到松陵30公里水路,要8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到苏州胥门40多公里水路时间更长,清晨出发,天黑才能靠岸。
  “拉纤要舍得出力气”,朱根林一边模拟拉纤动作一边说,纤绳长约五六十米,拉的时候躬着上身,累得浑身冒汗。天热的时候,他们常常赤膊上阵。
  从村里到松陵,部分纤道是泥路,下雨天很难走,但古纤道段铺着石板,很“硬气”。经过桥梁时,有的桥洞下也有纤道,可以直接走过去。但有的桥没有,就只能跳下水,蹚过去,再上岸拉;或者先上船,等船过了桥洞再拉。朱根林说,那时候像他这样的纤夫,村里共有二三十人。
  大运河上船只如梭,纤夫中有像他们一样的本地人,也有拉大船的外地人,“他们的身体倾斜幅度更大”。朱根林说,那时候,他每年都要经过古纤道10多次。到上世纪70年代,生产队买了挂机船,他就不再当纤夫了,再后来成了生产队的队长。
  30多年过去,那段拉纤的经历如在眼前。朱根林感叹:幸亏当时年轻,精神好、力气大,否则肯定拉不动。

  奔流的河:漕运通道催生唐宋古纤道

  吴江运河古纤道与宝带桥一起,都属于运河堤岸的一部分。
  吴江区文物局文物科科长朱颖浩介绍,运河古纤道始建于唐朝,北宋时期进行过修治。元朝至正六年用巨石重筑,所以被称为“至正石塘”;又因总长九里,被称为“九里石塘”。
  吴江文史专家陈志强介绍,“至正石塘”修筑时,路基用直径10至12厘米的杉木梢打入土中,路体内外有两道石墙,中间填入泥石。石墙上的巨石由石工进行了雕琢,每块长约2米,宽、厚各约半米。
  “这一古纤道是江南古塘路中的佼佼者,构筑讲究而科学,成了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陈志强说,明朝永乐年间大水连绵,吴江塘路大多遭到破坏,但九里石塘只有少数块石歪斜。
  后来这一纤道多次修葺,但现存的1800米巨型青石驳岸仍为元代遗存,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吴江运河纤道上曾有多座纤桥,现在还保存着两座。一座叫“三山桥”,另一座叫“南七星桥”,都是梁式桥,都用花岗岩砌筑。
  朱颖浩告诉行走组,2007年,运河古纤道被列为“大运河沿线文物遗存点”。近年,为支持和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吴江区高标准做好相关遗产点的保护工作,还开展了大运河吴江段的环境整治。

  腾飞的城:千年古道成为亮丽风景线

  精心的保护整治,让一度荒凉下去的古纤道重获新生,逐渐成为人们的休闲风光带。
  曾在吴江文化馆工作的徐文初告诉记者,古纤道也有优美的传说。唐朝时,这里有一股泉水甘洌纯白,日夜喷涌,“茶圣”陆羽都慕名前来品尝,评之为“天下四品甘泉”。如今,古纤道一带已成为热闹的城区,吴江新汽车站就在一旁。许多市民游客闲暇时喜欢到古纤道散步,沿着塘岸、石桥慢步走去,一边观赏着由运河、纤道、小桥、花树、亭石、船只组成的水乡风景画,真是怡然自得。
  吴江城区北门外的三里桥,历史上也是古纤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桥洞内至今还留有纤道。陈志强介绍,这座桥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达12.5米,比吴门桥还高2.65米,为苏州地区古石桥之最。“随着大运河申遗工作的推进,这座桥已成为苏州城市的新亮点,”陈志强说。
  更让陈志强自豪的是,随着2012年的撤市设区,吴江已经成为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一极,正以蓬勃的朝气、腾飞的姿态,迅速汇入发展的快车道。
  大运河在苏州大地流过,激起的片片浪花,都被染上城市文化的色彩。这条河从南至北,交融汇聚的物资、思想、价值和文化,吟出一首长诗,绘出一幅长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苏州人,也滋养了一个又一个兴盛的时代。

  遗 产 名 片

  吴江运河古纤道

  位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同里镇)辖区内,大运河西侧,为目前江南运河仅存的古纤道,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由唐朝苏州刺史王仲舒主持修筑,现存纤道为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重修,主要由纤道本体、三山桥、南七星桥等组成。2006年,该古纤道作为大运河组成部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