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的“双桥”

苏州日报 20120928 C第03版

■记者

周庄的双桥因为陈逸飞的一幅画《故乡的回忆》而蜚声海内外,两桥桥面一纵一横,桥洞一方一圆,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枕河人家的风貌特色尽展。其实这样的人间美景在江南并非周庄所独有,在苏州古城区的山塘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也有这样的“双桥”,同样是纵横相连,同样是素朴苍古,且非一隅还是三处,分别是普济桥和小普济桥、西山庙桥和万点桥以及八字桥(两座小桥合用名)。

  普济桥和小普济桥

  普济桥和小普济桥位于山塘河中段,其中普济桥雄跨山塘河,小普济桥跨山塘河南支流庄前浜。普济桥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所建,因桥侧有普济堂而得名,这里要补充一下普济堂是清代和民国时期苏州城区创办的慈善机构。
  普济桥是目前市区仅存的大型三孔石拱桥,古桥气势恢宏壮观,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普济桥由花岗石砌筑,全长38.69米,中孔净跨9.16米,矢高4.37米,桥面中宽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古桥两端的石砌台阶,南30级,北26级,台阶两端开凿了一字宽的凹槽,方便行人车辆过往。东西两面的花岗岩石柱上都镌有桥联,分别是:“东望鸿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和“北发塘桥,水泽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两幅桥联对仗工整,在描述了古桥的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的同时,又吟咏了桥址周边山塘和虎丘的自然景色。拾级而上,山塘河两岸美景顿时扑入眼帘,一览无余:向西眺望,虎丘古塔巍峨耸立,绿意簇拥,而放眼望东,山塘人家枕河而居,粉墙黛瓦,这是一个诗意的家园。
  小普济桥又名同善桥,在老山塘人眼里,这一大一小、纵横相连的两座桥是父子桥。有意思的是,在以古桥之多而出名的山塘街,除这两座父子桥外,还有夫妻桥、姐妹桥和兄弟桥,其中夫妻桥是白姆桥、白公桥,姐妹桥是青山桥、绿水桥,兄弟桥是引善桥、同善桥。小普济桥除同善桥一名外,附近村民又俗称之为“庄前浜桥”,过去这里多卖鱼妇,聚族而居。小普济桥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为三跨石板平桥,长34.3米,宽2.7米,中孔跨度5.6米,边孔跨度各为5米,是江南典型的水乡板桥。《芥子园画谱》在推介这种桥式时,特地注明“平板桥”宜“杏花杨柳”,而普济桥周边多的就是婀娜垂水的柳树,每年春天到来还是非常值得走一走的。

  西山庙桥和万点桥

  由虎丘山正山门一路往西,行不过百米,便可到西山庙桥和万点桥了。两桥位于山塘河西段末梢,西山庙桥横跨山塘河上,万点桥静卧山塘河支流环山河上,这两桥和周庄双桥一样,桥洞也是一方一圆,动静咸宜。
  西山庙桥因桥北有西山庙而得名,位于山塘街席场弄西侧,又名元庆桥,为单孔石拱桥。清康熙九年(1670年)邑人王廷台等捐建,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跨径6.7米,宽2.75米,长20.8米。桥东有楷书楹联:跨水虹梁新结构,合流虎阜抱潆洄。既道出了石拱桥一若彩虹般的姿态之美,又写出了虎丘一带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说起西山庙桥自然要提西山庙,据《桐桥倚棹录》:去山无百步,在平壤,临大溪,祀晋司空王珉。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王宾云:“此盖东西寺也。今庙存而寺易。元时每当元夕,两庙张灯设馔,箫鼓喧阗,游人杂遝。寺之山径,节节有灯。往来之人,或以鼓乐自随,竞相为乐,乃蹱宋时故事也。今两庙时有居民于此酬愿赛神,优伶箫鼓,香烟颇盛。”伫立于西山庙桥,目光从山塘人家的屋顶越过,虎丘塔近在眼前了。
  万点桥又名范店桥,俗称饭店桥。位于虎丘西南山塘街席场弄口,跨山塘河支流环山河,原为木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改建为石板梁桥,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跨度3米,宽2.55米,长4.2米。万点桥周边景色怡人,加上附近席场弄和郁家浜居民出行去山塘虎丘乃至石路观前,此乃必径之路,久而久之,石板平整光滑,这是岁月消磨下来的痕迹。

  八字桥

  山塘三处“双桥”中,衔贴得最紧密的应数八字桥,两座小石桥不仅共用一名,还西、南端合一桥坡。八字桥位于山塘历史保护街区中段,清洁路南,一桥跨山塘河支流白姆桥河,另一桥跨山塘河支流冯家浜,不过现在桥尚在,浜已填塞,两桥呈“八”字形,故名。据《金阊区志》: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山塘市民公社会同当地民众集资建造了这座石梁平桥,各长4.8米、宽2.4米。
  由八字桥往东可至如今的广济路,往南则可抵山塘。八字桥处,有的是山塘枕河人家,尤以薛家湾水巷风光绝佳。薛家湾是山塘河一支流,连接清洁河和十字洋河即西塘河,湾塘河面开阔,同样呈八字形状缓缓展开,河畔民居依水而筑,倒影水中,清波潋滟,又是一番水巷风貌绝胜之景。据老山塘人介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薛家湾有航船码头一座,来往于无锡的小镇,装满树柴、山草的农船沿岸停歇,附近的茶馆、点心店、浴室依附而生。
  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位于小巷深处,八字桥、薛家湾独特的水巷风貌和老苏州市井民风,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市民,其中不乏金发碧眼的老外,他们举起相机,流连忘返地摄下姑苏美景;同样这里也成为了美院学生开帖临摹的最佳课堂,白纸上一一留下了小桥、流水、人家、花窗、门楼、驳岸、石幢、青藤、香花……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