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旧迎新 年年有滋味

姑苏日报 20150208 B第06版

■沈建东

 ■沈建东
  祭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四夜,苏州人称念四夜,是送灶的日子。旧时家家用饴糖捏成元宝样,称糖元宝,不过用糖元宝祭灶神不是为了让灶神长一口结实的牙齿,而是想把灶神的嘴巴黏住,不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述职时打小报告。还要用糯米粉裹豆沙馅为团,名谢灶团。祭祀完毕把灶上神马揭下,用竹编为轿和镫,并备豆、草为秣马焚送门外,余灰撒屋顶,然后拨火中未烬轿镫取回纳灶中,谓之接元宝。据周处《风土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吴俗称此夜为小除夕。吴地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地描写了宋时吴中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可见古时候祭灶讲究用猪头三牲,明清时改用饴糖。苏州农村则更敬畏灶神,尊称灶君公公或灶君皇帝呢!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宋以后则改用素食祭灶。祭灶时间有“官三、民四、蛋家五”的说法,祭灶的目的是通过灶神上天述职,祈求家庭平安、衣食有余。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而接灶神回家,大多是除夕夜或者年初三。

  掸檐尘:干干净净迎新春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里巷地保以新历分送每户,沿街每晚巡更者高叫“火烛小心”,俗称叫火烛。
  腊月二十四祭灶后,家家看黄历,择日打扫卫生,准备过年,俗呼为掸檐尘,此俗最初见于宋代的江南地区,而且是在除夕夜,后来大都选在腊月二十四后进行,在灶神上天后,便可以扫除屋中一切尘秽了,灶神上天百无禁忌,扫秽远弃,以祈穷去富来。《岁时琐事》云:十二月二十四日,“扫舍宇。凡有所为不择宪书,多嫁娶谓之乱丝日。”可见古人掸檐尘是为了新年将至除旧布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洒扫庭除后,大户人家大堂还要装饰一新,有的挂起绣金堂彩,地上铺了红色地毯,花瓶里要供起天竹、腊梅,有的还要摆上几盆梅桩,中等人家至少也要供盆水仙花,即为“岁朝清供”。

  照田蚕:的知新岁田蚕好

  灶神上天述职后的第二天即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听完灶神汇报后,亲自下凡视察人间善恶,民间又有“迎玉皇”的俗信活动,古书有:十二月二十五日,玉皇“三清巡视诸天,定来年祸福。”的记载。
  此日家家户户煮赤豆粥祀神,名曰“口数粥”,有猫狗者亦与焉,说是吃了赤豆粥可以驱疫。传说古代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最畏赤小豆,乡贤范成大有诗云:“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轑鐺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村农以长竿燃灯田间,各家孩子最是欢乐,高擎火把,在自家田埂上奔跑,边跑边高叫:抬抬田角落,要收三石六,别家田里长稗草,我格田里稻堆箩。还比赛谁的火把焰高,焰高者稔,稔,吴语,预兆庄稼成熟大丰收之意。民间称照田蚕,又称照田财,是祈求新年丰收富裕的一种习俗。古诗云:“农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年夜饭:新年的愿望与祝福

  旧俗正月初一到初五皆不设市,所以年节之物在除夕前都须预备完毕,家家户户忙购置南北杂货,鸡鸭鱼肉,纸马香烛,俗称年市。亲朋互赠猪蹄、青鱼、年糕、果品,称送年盘。大家族择吉日开祠堂祭祖,小户人家亦备荤素展先像,祀喜神,俗称过节。
  腊月三十日,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说吉利语,俗称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菜肴丰富,全鸡全鸭蹄髈、猪肉成方形,称“四喜肉”;且极讲究口彩,蛋饺称“元宝”寓意招财进宝;肉圆称“团圆”;豆芽形似如意称“如意菜”;青菜梗长又色绿称“长庚菜”“;梗”与“庚”同音,风干茄加果蔬称“安乐菜”。芹菜寓意勤勤恳恳。鱼,讲究的人家用大黄鱼,小户人家则用鳊鱼。不能吃完或者只看不吃,须留下鱼头鱼尾,预示新年“年年有余、有头有尾”。菜盘一定要成双成对,以讨吉利口彩,紫铜暖锅炭火红红,象征家道兴旺,里面放有咸肉、肚片、笋片、鱼丸、蛋饺、白菜、白焐蛋等荤素菜肴,称十全十美,年夜饭毕,相约围炉守岁,小辈向长者辞年,长辈给小辈放压岁钱,压岁果子,以红丝带穿百钱置桔、荔枝诸果于枕畔,取吉利百岁谶。正是:“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饴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除夕夜吃过团圆饭,主妇忙着准备“年饭”,新煮米饭,盛新竹箩中,置红桔、乌菱、荸荠、糕、元宝、插松枝于上,陈列中堂,新年里蒸食之,取年有余之意,俗称“年饭”。然后接回上天述职的灶神,俗信晚接灶神为吉,早接灶神年纪小,晚接的灶神年纪大,做事稳当,接时祭以酒果糕饵,供净水于灶山上。揉糯米粉搓好小圆子,糕切成骰子大小预备新年初一享用。
  家家汲取井水,须备三五日之用,以糕、果、酒祭井泉童子,封井,初三或初五祀之始开。除夕夜寝室中还要祀床神,俗称床公床婆,祈终岁安寝。门上插冬青、柏枝、芝麻梗,称节节高,至今吴江农村过年还如此呢。

  易门神: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夜团圆饭毕,至夜分时,古人认为子时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特殊时辰,故易门神春联,以示迎新之意。吴俗门神多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年前玄妙观内购买门神年画所在成市,人们争购踊跃,以祈新年喜气。三清殿四周挂满了桃花坞木刻的各样年画,以寿星、天官、一团和气、芒种春牛等吉祥如意图案的年画最畅销,购买之人多是苏州城四周的乡农,特别是春牛图、蚕猫最为热销,故殿前书画摊内有句行话“三春靠一冬”。
  门神起源较早,是古代五祀之一,汉代以后人格化。南北朝时为神荼、郁垒,唐时则为秦叔宝,尉迟敬德,五代又以钟馗为门神。民间贴门神的目的是辟驱鬼邪,护佑安康。
  春联是由辟邪物演变而来的。远古俗信桃木可以避邪,古时门挂桃木二板,王充《论衡》云:立桃像人于门户。”后来“刻上降鬼神荼、郁垒像在桃木板上,五代蜀主孟昶在桃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五言字联,从而产生了我国第一副对联。明时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故贴春联的习俗在民间开始普及,桃符正式改称为“春联”。苏州文风昌盛,自入腊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春联讲究对仗平仄,风格千姿百态。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万象更新”;“五福临门”等等,春联不仅满足了人们辟邪的心理,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镜听:入怀明镜圆如月,
  夜阑好语听人说

  苏州古时候民间年夜流行镜听之俗,相传在《鬼谷子》里就有记载,其云:“镜听之俗,在元旦之夕。”除夕之夜,悄悄祷告于灶神,以杓投灶上锅中,随杓柄所指示的方向,怀揣古镜外出走动,听路人无意之言,以占卜新年自己的运程好坏,又称听响卜。据《清稗类钞·迷信类》“:昆山徐健庵尚书乾学昆季三人,未第时,除夕相约镜听。乃翁侦知,先走匿门外,俟三子出,揖而前曰:恭喜兄弟三‘鼎甲。’三子知翁之戏言也,不顾儿走。会有二醉人连臂而来,甲拍乙之肩而言曰:‘痴儿子,你老子的话是不错的。’盖以非语相戏也。已而果应其言。”三徐,就是苏州历史上的一甲三名的徐乾学、徐元学、徐秉义,时称“昆山三徐”。诗云:“莫将离别伤妾心,镜里流光去如电。更有寒儒望得元,尤多贪贾卜财源。此夕街头扶醉汉,隔墙有耳勿轻言。”现此俗已消失。

  虎丘赖债庙:一年积欠除夕催

  苏州自明以来经济繁荣,市肆贸易,习多赊欠,至除夕,店家计数索钱,称之节帐。年夜里街巷灯笼摇曳,催债人争相驰逐,自昏达旦。躲债之人都至虎丘后山供奉牛马王的磨王庙里躲藏,此庙因名为赖债庙。在苏州民间有许多关于赖债庙的故事。如:除夕夜一位做蚕商生意的商人躲债来到赖债庙,他用自己的余钱帮助了另一位躲债人,自己寻了短见,那人有了救济的本钱辛苦做生意,又挖到一个聚宝盆发了大财,为了纪念帮助过他的人,除夕夜在虎丘的赖债庙里请戏班来搭台唱戏祭祀死者。据说现在虎丘还有赖债庙的遗迹和严禁重利盘剥的碑文呢。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